这是伯父的创业故事,伯父在未改革开放时,由于家庭人口众多,于是在生产队里的统一劳作之后,经常夜里还要去水里抓鱼,或者到山上去采摘香菇等,捕捉山里的一些可以食用的动物,这是由于当时情况是相当困难的,也许,大家也知道以前的国民经济水平,有一次白天他代表生产队到镇上去开会,晚上又要赶回来,但他也不会空手而回,在回来的山路边,他也会带些木柴回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但由于这些事情在当时是不充许的,因为这些行为并不是为了集体,所以遭受了排斥,最后还脱离了生产队,而独自携着家人到山边立厂而居,私自开垦土地,但这样可以自由耕作,收成也较大,但有一次,竟在不小心情况下,一把火把他的厂和家烧为灰烬,真是雪上加霜,当然本来也一无所有的一些亲戚,也力所能及地帮他渡过难关,但这次并没有打击倒具有乐观精神的他,以后每当有困难,他都说,火烧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可以怕的呢。不过,他的内心仍然感恩那次的好运,家人没有一个遭到受伤。后来改革开放了,我也是一个很少的小孩,但开始也对伯父有些印象,那时他就不知所终了,在外边闯荡江湖,见到他的时候有时还是在夜里,我第一次吃的公仔面,还是他带回给我的,后来我才知道有了深圳这个地方,在极端偏远的山区万绿湖周边这个地方,不知道他从哪里得知的消息,而携带着他的全家人来到了深圳。
最初他与伯母在深圳东门摆地摊,小孩放学后还要去售卖冰棍呢。那时深圳刚刚开始建设,他们随便都可以圈地而居,当时也没有人管,那时刚好内地有大批的建材运往深圳,但有些是没有联系好买主就运来的,又是国企的货物,竟有的一时找不到买家,又无以存放,有一个企业就找到了伯父居住的地方,合作存放于此,当这些货物卖出去才回来收钱,或者下次回来时再收款,并给予伯父一些提成,当时在深圳电话只是少数人的用具。所以他们当时没有留下任何联络方法。大家只有口头的君子协定,只要等下次他们回来找他了,很快这些建材就买出去了,但等了很久,又不见供货的商人回来,又无法找到他们,于是伯父决定借用这些款来创业,因为商机不可失,当时深圳开始建设,但他只有小学的文化,于是选择了生产铁门,铁窗这一行业。当时,产品买价较高,利注丰盈,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低,基本上没有什么要求,就是供不应求,他招取了一大批的老乡工人,实行家族式的管理,只花了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在家乡享有盛名的富豪。 当时他厂里大部份都是家乡的男工,但为了照顾工人的家人,于是他又在梧桐山下搞了一个小型的农场,使这些工人都能把家人带到深圳,并安居乐业。人们都说他始终喜欢与土地有关事业。因为他出身农民,的确,他有空也喜欢到农场里去逛逛。后来深圳不断发展,铁门窗已经没有市场了,人们都改用铝合金的门窗,但他没有把握机会转型,而想在他原来的厂址扩大规模,听任一个工程师的建议,开一间颇具规模的轧钢厂,当然这个项目经历几年也没有获得市政府的批准,而且他的厂址已经纳入深圳的发展计划之内,今天已发展成为市民中心。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建成一间轧钢厂呢?后来他说这件事使他看到知识的重要,在他的努力之下,族人的子弟很多都由他资助去上了大学。 筹建轧钢厂失败之后,好在,不久这片土地也被政府征用,来发展成为市中心区。这时,深圳的商业水平也发展较高,成熟。竟争也非常激烈了。伯父三思而决定。自己只能搞与土地耕种有关的项目了,于是他在效区又购置了大片的土地,发展了一个很大规模的农场。这样,人们也开始怀疑他的决策,因为在这样的一个商业发达的城市,竟然开发农场。农场的产量效益也确实不高,当时只有大量地种值荔枝,但当时好多的地方都在种植荔枝,也造成产量过多而卖不到好价。后来他又在部份地方发展养鸽场等农业项目。虽然他此时是个富豪了,但在田地间仍然可以看到他矫健的身影。后来,不知道深圳的发展竟如此之快,两条高速公路穿过他的农场。最后,下游的水库扩大规模,并这了保护水源,政府就彻底地把他的土地征用了。一大笔的征用款项,对于伯父来说,是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他只能想回老家,再发展农场了。但在家人建议下,他也不得不认老了。于是购置了几栋楼房来出租。伯父的创业经历也走到终点站。不过他说,没有了土地,不再劳动,有点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