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安全透视:猎杀“中国龙”》
“够用就好”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学者、官员、企业家一直鼓吹“够用就好”,把引进的“适用技术”当作所谓的高新技术与关键技术,以此自欺欺人。与此同时,企业、政府都在相对减少自主研发(R&D)的投入。中国企业R&D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例(即企业R&D投入强度),近十年一直徘徊在0.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则是3%左右。只有国外引进,没有自主创新,不能掌握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与关键技术,我们的企业永远只能是个二流企业,我们的相关行业、产业永远只能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 “中国无马”由于落入“引进——落后”恶性循环的陷阱,中国由此形成了对外资的技术依赖,从而形成了对国际垄断资本的依赖。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中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危险的境地,2003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10左右。这使我们的国际分工长期停留于劳动密集、低技术密集。人们难以想象,8亿件中国衬衫才能换回1架空客380,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尴尬 。不仅如此,外资对内资、外国技术对本国技术、外国人才对本国人才的“挤出效应”日益明显。我们一方面在拼命引进外资(地方政府为外资都杀红了眼),另一方面银行巨额存差难以贷放;我们一方面在挖空心思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其实顶多就是3~5年的适用技术)与“先进技术人才”(包括华尔街金融诬术人才),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忽视、丢弃自己的技术与人才。以前,上海、长春都拥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汽车研发队伍,可是引进德国大众后,自己的品牌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没有了,科技创新无从谈起,由此形成了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状况 。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不断循环中,中国的技术人员实际被边缘化,难有用武之地,昔日的“千里马”或有望成为“千里马”的“小马驹”因此而碌碌无为,长此以往也就有了“中国无马”的慨叹。 “利用外资”结果是“被外资利用”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利用外资”,实际往往是“被外资利用”。外资占领了我们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前面提到的无锡威孚有限公司被德国博世并购后产品售价由此翻了一番便是一例。由于陷入“市场换技术”的迷思,中国整个民用航空电子调度系统、中国银行业的电子结算系统等都是成套引进的,据说连系统升级、维护与维修都是外国人。这里存在的安全隐患,谁评估过?将来出现安全问题,又由谁来承担责任?“市场换技术”的实践不仅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而且还威胁着国防安全。现在,从高性能战斗机到潜艇,到驱逐舰,从雷达到预警机,等等,除了当年不是靠市场换来的核武器及空间技术外,我们的先进武器或其中的关键部件多半都是购买的,这能不存在隐患吗?

回到原点如今,尽管反思“市场换技术”、提倡“自主创新”成为压倒性的舆论导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也确立了国家“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但是,盲目迷信外资、崇洋媚外的洋奴思想在一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巨额利益又驱使一些个人、团体与部门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不久前,一知名人士还在鼓吹,“全球千余家研发机构开始向中国转移,说明我国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临”。“千余家研发机构”,不知道该人士是如何统计的?也不清楚,研发机构的转移与中国获得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之间有何必然联系?即便有大批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中国就能获得先进技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吗?中国如今也有一批企业在海外(集中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这是否也将中国的高新技术与关键技术带给了这些发达国家,由此而产生所谓的“技术外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