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安全透视:猎杀“中国龙”》
私自从事金融操作,扰乱金融秩序 外资零售巨头在进货上善于向供应商“借鸡生蛋”,通常与供应商签订3~6个月甚至9个月的付款合同。如此,货卖得越快,供应商往零售商那里投入的资金就越多;外资巨头将获得的这些周期性的无成本“短期融资”投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或用于扩张并购,或通过变相手段转做他用,包括金融操作。在欧美发达国家,随着金融自由化,超市已成为重要的金融机构,既可参与资本市场,也能直接为企业提供融资。在中国,由于金融机制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不高,因而相关操作被严格禁止。但是,相关外资巨头早就“暗渡陈仓”,或直接进入股市房市,或把资金直接拆借给企业,或通过外资银行进行相关金融操作。当前,中国境内热钱激荡,金融风险急速上升,当然少不了相关外资零售巨头的“贡献”。 谋求市场控制,实现行业主导 2004年11月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占位居首,盈利其次”,公开声称3年不要利润,以本土收益来补贴在中国境内扩张。在全面履行“入世”承诺时,中国相关主管部门很清楚,凭借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根本无以抗衡外资零售巨头,因此设想,加强与外资巨头“联姻”,吸取他们的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如今,不断有媒体报道,这种“联姻”合作没有几个是成功的。例如,中资广百集团高层透露,其与法国家乐福的合作过程中,广百非但没有盈利,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未能学到外资的先进经验,而且广州5家卖场不断亏损,因此广百要求将其在合资企业中所持的25%股份减至5%。中资零售龙头上海百联集团董事长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外商完全主导我国零售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多个报道显示,外资零售企业,除了带来一个品牌与相应管理外,其余全部经营要素包括资金、货品、人员都是中国的。外资零售巨头用足中国的资源,积极主导中国市场,赚足中国人的钱。 不作为,乱作为,有选择作为 外资在华急速肆意扩张,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态度密切相关。一些部门、地方或个人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有时候不顾国家利益、民族与大众利益,或不作为,或乱作为,或有选择作为,为外资在华肆意扩张提供便利。 不作为:对众多外资零售企业违规展业视而不见 在国内零售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家乐福就采取了诸如“违规”、“绕道”、“假合资”、“借道地方政府绕开牌照审批”等非常规手段,在华快速扩张。有数据显示,到1999年底,正式获得批准,能够合法进入中国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只有21家,但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近300家。而我相关部门对众多外资零售企业违规展业,以及随意挤压中资企业利润,侵蚀制造业基础;私自从事金融操作,扰乱金融秩序等行为,往往视而不见。相比之下,家乐福韩国公司曾因从事不公平交易,被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处以约146万美元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