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安全透视:猎杀“中国龙”》
三大评级公司有欠客观 其一,长期以来,三大评级公司在对亚洲新兴市场尤其是对中国进行评级时,总是因为该地区“环境特殊”而另眼相看。多年来,中国快速经济增长和良好发展预期令全球为之瞩目,但直到2003年底,标普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10年不变,即“适宜投资”的最低限——BBB级。众多国际著名的投资机构都认为标普的这一评级“保守得有些可笑”。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曾经指出,评级本身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产物,现代评级业在评级原理、评级方法等技术层面都非常接近,决定评级的关键并不是技术手段,而是立场。
![第51节:外国评级机构为中国资本市场“看门”(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53650545850.jpeg)
其二,存在明显的利益动机与利益冲突。评级公司首先是赢利至上,必须对股东负责,因此在运营时难免会伤害立意良好的政策目标、危及公益;评级公司的赢利主要来自其所评估的公司,若过于客观,则肯定不受欢迎;评级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存有潜在的利益冲突:被评估企业付钱为自己购买信用等级,而由投资者来使用这些评级结果;评级公司在向客户主动提供信用评级时,往往变相要求客户购买其他服务。1996年穆迪就曾受到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原因是穆迪在向客户主动提供信用评级时,被怀疑变相进行了捆绑销售,迫使客户购买其全套服务。 三大评级公司在方法上也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科学 主要体现在:一是评级使用的方法与模型过时,其模型引用的数据对于美国本土公司一般一个季度方才更新一次,而对于境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公司的数据更新周期往往超过一年甚至更长,远远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实际。 二是信用评级旨在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但是长期以来,三大评级公司的收集和发布信息的活动一直是灰色的,乃至暗箱操作,信息可靠性存在严重问题。当为安然公司评级的评级师被质问为什么对安然财务报告的重大疑点视而不见时,该评级师承认,他没有能力把握安然的业务和财务结构,也没有认真读过这些财务报告。 三是一般上市企业与主权国家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发布金融信息与经济数据,但是信用评级公司缺乏信息发布工作的规则,不是有规律地而是随时地、出其不意地发布信息,由此往往造成金融市场动荡。有我国台湾专家指出,台湾地区金融制度与法规有自己的特性,金融环境又瞬息万变,而每年都对台湾地区进行金融业年度评级的穆迪,在台湾当地竟然没有办公室与分析师。 三大评级公司加剧金融市场动荡 三大评级公司因为已经存在而合理,因为美国政府而获得垄断地位,因为垄断地位而具有强大影响力。但是,由于三大评级公司缺乏应有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性,因此难以发挥市场期望同时也是自己所标榜的预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