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安全透视:猎杀“中国龙”》
外国评级机构损害中国利益与主权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过度开放 经过十多年的长期准备,外国评级机构利用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如今,他们控制了中国2/3以上的评级业务,并通过收购中资评级公司,深入至中国的经济腹地,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的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信、大公、联合、新世纪和远东五家评级机构的评级业新格局。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全面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渗透与控制。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控股。同年,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其经营权;标普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公司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中国5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以三大公司为代表的外国评级机构所控制。 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的中资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美国评级机构占据我国评级市场的大半份额之后,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极大地压缩民族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很显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已过度开放。导致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过度开放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对信用评级缺乏了解 信用评级是事关金融产品定价的高端产品,但多数人不了解信用评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更多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评级。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基础,使信用评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没有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信用评级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环境中。与此相反,发明了信用评级并深知其利害的美国人,正是利用了中国人对信用评级不甚了解的弱点,轻易敲开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大门。

二是盲目迷信外国技术,认为美国评级机构比中国的好 由于对信用评级特殊性的不了解,很多中国人认为信用评级就是一般中介服务,甚至认为按照国际标准,由美国人给中国企业评级更公正、更权威。特别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根本瞧不起中国本土评级机构,而对美国机构却频频安排高规格级别接待,听取他们的意见。有的政府部门在评级业务的准入标准上明确首选国外机构。政府部门过分相信外国评级机构,在没有明确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实际上鼓励了外国机构迅速占领中国评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