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与梦想——“稻花香”的创新发展与思维
中国白酒更有价值 本刊记者:中国白酒已历经千年发展,中国名酒亦实现六十年跨越。作为这个行业知名的企业战略家,蔡董事长您如何看待白酒的属性?您认为白酒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蔡宏柱:白酒是中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民族传统产业,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中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认知中国白酒的独特属性。 它有两大核心内涵:一、白酒是民族的;二、白酒是文化的。 正是这两大属性,从根本上确立了白酒历经千载而长盛不衰的产业价值。 白酒的微生物固态发酵,是只有中国才有的独特酿造工艺技术,外国人搞不了,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独有的民族产业和产品。 因此,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到“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从项羽的“鸿门宴”到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从“武松醉打蒋门神”,到“刘伯承与小叶丹喝酒为盟”等等,有多少引人遐想的故事都曾经融入中国酒文化之中。酒在中国留下了一段段成也酒、败也酒、乐也酒、愁也酒、“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生动史话。 白酒,从古至今,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是生活当中倍受喜爱和不可或缺的饮品。白酒文化也因此而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风采。 本刊记者:经历近10年高速发展,自2012年起,白酒生态环境悄然发生了变化,整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对此,您的思考是什么? 蔡宏柱:我认为,这种危机和挑战更多的是来源于自我。 必须清醒地看到,白酒行业目前面临三大危机: 一是信任危机。白酒的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白酒信任危机。最近,白酒行业的食品安全和品牌信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喧嚣的“勾兑门”、“塑化剂事件”、“严重排污”等传闻,使消费者唏嘘一片,让很多人对白酒行业丧失了信任。 二是竞争危机。新世纪,中国酒水市场已经成为国外酒类品牌的主攻市场,进口葡萄酒和烈性洋酒对白酒的挑战正在加剧。据资料显示,洋酒整体每年以最低30%以上的增长速度抢占国内酒水市场,使白酒行业的竞争危机凸显。 三是市场危机。香型单一,口感趋同;品牌泛滥,庸俗化形象加重;终端不良竞争加剧;包装跟风现象普遍,广告宣传浮夸;消费观念发生改变;限酒令、酒驾入刑等政策出台。上述因素导致白酒市场危机不断显现,业内有人抛出白酒“拐点论”、“毁灭论”。但是,我不相信这种预测,我认为白酒永远不会毁灭,因为它有着深远的酒文化作支撑。 但我们要正视白酒发展的危机。我认为,我们的白酒企业应当更多地承担起对消费者的责任,尤其是食品企业,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虚假。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不仅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产业唯一产品,政府和媒体也应多关心、多支持、多呵护民族工业,不能一棒子打死一个产业。 白酒对国家是有特殊贡献的,首先它促进了粮食转化、提升了附加值,让农民解决了卖粮问题;其次它的大量用工解决了就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第三,白酒还为当地政府和国家增加了大量税收。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值得保护和推动。 如何保护和推动呢?我认为,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尽快为白酒立法。用酒法规范白酒行业的生产经营秩序,用酒法净化白酒市场的竞争环境,用酒法保护守法经营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用酒法推动这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我认为,尽管目前白酒处在困境之中,但同时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喝白酒的人群至少在2亿以上。市场是巨大的。有市场就有机遇,就有我们发展的空间。关键看谁能抢先抓住这个机遇。 让白酒回归品质、回归生态、回归本真、回归大众消费,让它真正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和餐桌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乐儿”,我觉得这是白酒今后调整的必然方向,也是它未来赢得持久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 让“稻花香”飞得更高 本刊记者:“稻花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坊发展到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堪称为白酒行业创造了奇迹和楷模。您认为,“稻花香”成就今日辉煌的关键支撑是什么? 蔡宏柱:总结起来也许很多,但根本的有两条:一是诚信,二是互利。 所谓“诚信”,就是待人以诚、产品保质保真。 首先做人必须真诚。对人要以诚相待、要讲求诚信。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想成就事业,诚信是立身之本。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或许可以得志于一时,但绝不会长久。 其次做产品要确保品质、要货真价实、要追求卓越。特别是酒,不仅品质要卓越,更要卫生安全,最大限度确保消费者利益。 而所谓“互利”,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双赢甚至多赢基础上去考虑问题,要从根本上树立互好和共赢的价值理念。 这是“稻花香”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到今天的一个根本保障。 本刊记者:“稻花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品牌,因为它在白酒行业创造了成长最快的奇迹。这个“品牌奇迹”背后的故事,或许对整个行业都有着启示意义。 蔡宏柱:前不久在清华授课,我曾经给总裁班的学员们详细讲述了“稻花香”的成长历程。总结起来,它得益于三大关键要素的支撑。 第一,品牌的创立,需要文化作支撑。 我们这个企业,最初叫作“宜昌县柏临酒厂”,当时我在厂里当厂长。“龙凤山”是我们给自己产品起的第一个名字,也是我们龙泉山沟里一座山的名字。今天想来,要让人们接受这样一个品名,确实很难。 那时候,企业一直负债经营。为了扭转困局,我们苦苦寻找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后来确定了这样一个思路,叫做“两找一创走三高”。 什么叫“两找一创”?就是:找名厂,找名师,创名牌。 创牌子,首先要有个好名字。当时我就想到了龙泉镇教育站老站长姜炳彝先生,请他帮忙在唐诗宋词上找个酒名出来。考虑了三天,姜老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中找到了灵感,确定了“稻花香”这个酒名。 据说当年辛弃疾遭人陷害,被贬到湖北做“抚司”,一路从古隆中(今襄樊)到远安、长坂、玉泉巡视民情,最后来到龙凤山上。当日见天色已晚,便打店住下,喝了一碗农家自酿的美酒,顿觉味道淳美,于是即兴挥毫,写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词…… 现在我们“稻花香”用的标准字体,就是姜老先生当年题写的,这个品牌创立于1992年。当然,如果追溯文化渊源的话,南宋年间农妇给辛弃疾倒的那碗酒,应当算得上是最早的“稻花香”。这么一算,我们的历史应该有800多年了。 第二,品牌立命,离不开名师名酒名节作积淀。 有了“稻花香”这个好品牌,产品没有好的品质也不行。于是,我们又开始四处寻访酿酒名师。 拜师求艺,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人说刘备三顾茅庐,我们称得上是五进四川。几经周折,最终我们找到了五粮液酒厂著名退休老技师陈郎宣先生,请他担任了我们的技术顾问。 “稻花香”的研制,始于1992年4月,从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浓香型的产品风格。拥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是一个产品赢得广阔发展前景的前提。为此,整整一个夏天,我们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泡在了产品研发与生产中。苍天不负有心人,“稻花香”终于试产成功了,一批更比一批醇香甘美。看着那一坛坛原酒送入地下储酒库窖藏起来,我们心里那个美呀! 产品有了,但如何上市、如何让大家都知道,又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课题。当时,我们用了一个“奇招”:为让产品增加神秘感,我们把酒全部封藏在家里,同时在电视台大力进行传播和造势,播放的内容都是有关“稻花香”历史文化的起源……借用辛弃疾的诗词,在电视和广播上天天播放,时间一长,人们对它的记忆越来越深刻,都记住了一款叫作“稻花香”的美酒。 今天来看,要推出一款新产品,给它营造神秘感,让消费者关注和期待,非常重要。 1992年10月20日,借助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和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我们把“稻花香”大张旗鼓地推向市场。1999年,我们举办了“湖北名酒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光英题写会名以示祝贺,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周涛主持文艺演出,彭丽媛、李谷一、蒋大为、祖海、吕继宏、姜昆等名家亮相名酒节,轰动一时。当时参加名酒节的人员接近17万人,签订购销合同116份。那次活动也成为宜昌首次由企业自己搭台,举办重大活动的成功典范,从此中华大地上劲飘“稻花香”。 第三,品牌传播必须贴近消费者。 那时候,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营销策略。譬如,我们在中国酒行业首开白酒内盒设奖的先河。不光开盒有奖,而且把酒文化结合起来,酒瓶盖子里有个内塞,内塞里放置一枚银戒指,同时还有一张有关酒文化的小纸条,这样就把酒文化和设奖有机融合到了一块儿。喝酒是一乐,营造饮酒文化氛围是目的,要让消费者在饮酒过程中获得更多快乐和享受。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策略,让我们的销售收入获得大幅增长。 当然,广告策略的“巧妙”运用也很关键。资金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在全国市场上展开持续的广告宣传呢?我把在央视做广告比喻为“石头效应”。一个很大的池塘,将一块大石头扔下去,波浪很大,激起很大的漩涡,这就好比我们在中央电视台上投放广告。但如果换一种思维,我们在池塘里投下20个或者50个石子,尽管不能跟大石头相比,但这许多个小石子激起的涟漪相互碰撞后就会产生一圈圈的余浪。大石头的浪很快会消失,但50个石子激起的浪会形成“浪打浪”,它的广告效益时间更长、波及面更广。这就是我们倡导的“石头效应”。“稻花香”最初的广告传播形式,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 还有,广告语的“巧妙”演绎同样不可或缺。我们最早的广告语叫“稻花香,跟往事干杯”;后来改成“浓浓三峡情、滴滴稻花香”,广告色彩有点侧重于区域性;再后来,“人生丰收时刻,稻花香”,无论内涵还是视野,都向前跨了一步。我觉得,广告一定要做得富有针对性。譬如在有些地方,就是要设计区域性的广告;有的时候广告用语未必一定要追求内涵如何“深”、底蕴如何“厚”,反倒是能够最大限度贴近消费者的广告语才是最好的。譬如我们在南京做的广告是“同饮一江水,共品稻花香”,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与南京的距离,让人感到亲近。到一个新地方,我们就说“稻花香来了”,时间一久,很多人就会想着来尝尝这个酒究竟怎么样。这种能够触动消费者心智的的广告语,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用。 “稻花香”这个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今天家喻户晓,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而打造和确立这样一个品牌,把它做成名牌,确实太重要了。品牌决定着企业和市场规模,品牌更决定着产品生命力。 本刊记者:与品牌同步快速成长的,是“稻花香”的市场拓展步伐。从龙泉到宜昌、从湖北到整个华东、再向全国扩展,“稻花香”市场战略与它的品牌战略一样,有着太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蔡宏柱:说到市场拓展,我们一直遵从着一个自己发明的理论,叫做“馒头理论”:吃一个馒头,抓一个馒头,看一个馒头。 譬如说,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个销售很好的市场,同时正在开发另一个目标市场,此外还要瞄准下一个潜在市场。 目前我们宜昌市有416万人口,我们每年仅在宜昌就卖5个多亿。当初,宜昌市场就是被我们强攻下来的。因为宜昌就在我们家门口,拿下宜昌是必须的。当时大概花了两年时间,我们基本上占领了宜昌市场。 那时候,我们的战略是:强攻宜昌,巧夺荆州,顺江而下,直逼武汉,向全省辐射。巧夺荆州,荆州虽有强势白酒品牌,但我们还是巧妙地抢占了荆州市场,现在我们在荆州每年可以卖一两个亿。 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举措,我们的市场才会获得如此大跨步拓展。 现在我们又提出了“一加三”战略:占住宜昌,占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三角。这是我们目前正在运行的战略。重点市场,重点投入。在“一加三”战略基础上,我们又开始向全国市场进军。而指导我们市场格局战略的,正是“馒头理论”。 我有个深切体会,企业竞争就是市场竞争。战争是铁与血、生与死的较量,更是智慧的角斗,市场竞争就是一场不见血的战争。同行业的对抗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各种营销手段的残酷性,都是对一个企业生存与灭亡的考验,更是一个企业家诞生的摇篮,同时也是检验企业营销队伍谋略的考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除了要不断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交际学、企业管理学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对市场的研究,对市场谋略的探索。企业发展,要不断地以变应变、以变求变,不断创新、紧跟市场,不断研究中国的国情,结合“稻花香”的实际,去探索一条最适合“稻花香”科学发展的道路。 每一步前行都是自我超越 本刊记者:从“151”、“252”到“353”、“505”、“707”、“10010”,我们亲眼目睹了“稻花香”这些年的战略提升和跨越式发展。在制定和实现这些里程碑式的宏伟战略目标过程中,请问董事长您和企业的底气与信心究竟从何而来? 蔡宏柱:2004年,我们不到7个亿。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完成新一轮大发展的10亿元目标。 不过仅仅第二年(2005年),我们就超额完成了目标,2006年我们更突破了15亿元。这让政府部门、银行以及社会各界都震惊了。 2006年,时任湖北省政府副省长的刘友凡提出希望“稻花香”打造100亿的目标。当年9月,刘友凡带队,省直部门、各厅局单位负责人来到宜昌,召开了支持稻花香集团打造百亿元企业的专题办公会。 在这个会上,我们拿出了实现一百亿的详细规划。当时很多人觉得“稻花香”提出这个目标不切实际,有人说:“稻花香怎么能做到一百亿啊?现在才只有十个亿呢!” 实际上,按照我们的规划和部署,完成这个目标是有把握的。 但是,怎么样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如何让实现百亿目标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企业做强做大,单靠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要靠集体力量、团队力量、外界力量、社会力量。 于是,我想到了召开誓师大会。每年春节过后,全体“稻花香人”、全国的商家齐聚“稻花香”举办大会。每年誓师大会上,各公司要交誓师战金,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商家与商家之间展开挑应战。2006年,我们提出“151”目标,即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创利税1.6亿元;2007年,“252”目标,即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创利税2亿元;包括之后的“353”、“505”、“707”、“10010”,这些目标我们都一一实现了。2011年,我们完成销售收入124.86亿元,成为湖北省首家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农字号企业。为此,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稻花香”实现百亿表彰大会,奖励了我们100万元! 本刊记者:从2007年起,“稻花香”每年的誓师大会我都在现场。那种万头攒动、旌旗招展、鼓乐齐鸣、喊声震天的场面,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倍感激昂振奋! 蔡宏柱:是的。旌旗动,人心向;人心齐,所无敌。精气足,实虚用;切勿孤军奋战,众人拾柴火焰高。 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深谋远虑,近忧而无远愁,谋定而后动,大事成也。造势而不轻动,调动一切社会力量,适时而动;先谋而后动,动则必胜。动者量力而行,危中无险,忧中无患,成也。成事者善交也,互交流而无心隔;有难者知其帮也。成者不可骄,守诚终身之法宝。 本刊记者:进军500亿,这是“稻花香”最新提出的战略目标。从100亿到500亿,是一个不小的跨越。您认为这一步靠什么来助推? 蔡宏柱:总的来说,我们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我们的实力和基础。经过30年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了“战略跨越、规模跨越、品牌跨越、科技跨越、市场跨越”这“五大跨越”。 今年,我们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年创利税50个亿、成员企业达到100家、培育一家上市公司、争创5个驰名商标、进入全国企业500强,我们称之为“515”目标。 省委省政府年初专门召开了支持稻花香集团打造500亿元产业集群专题办公会;宜昌市委市政府、夷陵区委区政府也相继召开专题办公会支持我们的发展。 目前我们集团拥有五大产业,以白酒产业为龙头,以配套产业为支撑,向物流产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推进,向能源产业扩张。去年,我们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的意见》,重力打造酿造科技产业链,白酒主业优势效应进一步增强。前不久,我们投资18.8亿元建设的宜昌三峡物流园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宜昌的一张亮丽名片。投资20亿元的稻花香科技工业园项目也即将对外招商,将引进多个高科技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包装项目。今年,我们还新上日产100万瓶的饮料项目,这将成为稻花香500亿产业集群的又一重要增长极。2012年我们完成了160个亿,今年要实现248亿元,到2015年,我们一定会实现500亿目标。 你刚才问到靠什么来“助推”,我可以形象地告诉你,我们有“八大战略”作为“助推火箭”,即:产业升级战略、主业带动战略、项目支撑战略、市场拓展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创新战略、资本运营战略、人才强企战略。有了这八大火箭助推,“十二五”末实现“515”宏伟目标可谓确保无忧…… 人,活的就是一种精神 本刊记者:蔡董事长,您和您的“稻花香”品牌,在行业内外备受瞩目。所有跟您近距离接触过的人,都会被您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对“稻花香”了解得愈多,就愈会对您这位创始人和领航者感兴趣,愈会对您何以创造这样一番辉煌事业感兴趣。我们很想听听您的奋斗往事,特别是“稻花香”在经历每一次命运转折时您的作为和心路历程。 蔡宏柱:去年,一位湖北省领导来企业考察,他对我讲:我原来以为“稻花香”不过就是一个酒厂,没想到竟是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它的规模和气势超乎我想象!你们蔡氏父子赌上身家性命把企业办成这样,带来这么多就业、税收和社会效益,我要由衷地向你们表达敬意! 领导这番话,是对我们父子最大的鼓舞和鞭策,也让我深感欣慰。 从小,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家庭里。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上山下乡”开始了,大学读不成,只好返回自己的家乡龙泉镇,做了一名“回乡知识青年”。 幼年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闹饥荒。那时候没有粮食吃,就连红薯、土豆都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人们饿得没办法,只好刨树根、啃树皮、挖野菜、吃花椒叶……勉强充饥。 但是,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砺人,越能培养人的意志和信仰。 15岁那年,让我终生难忘的,是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从那时候起,伟人的思想影响了我一生。 毛主席有过这样一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必将一事无成。后来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我是从1982年开始出来创业的。在那之前,我在生产队做过出纳、会计、保管员、民办教师,当过炊事员,打过铁,养过蜂,赶过驴车,也当过农机厂的会计、出纳、保管员,还当过车工。 1982年创业时,“文革”刚刚结束,人们被“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搞怕了,农户在院里养几只鸡还要偷偷摸摸,更不要说办工厂了。 我是顶着巨大风险,在大队书记的支持下,开办了青龙酱油厂。当时,包括我在内,大队给我安排了三个人,给了一幢“知青”留下来的三间土坯房。我找银行贷了1,500块钱,买了黄豆和三口缸,就这样开始了酱油生产。一年下来,我带着两个人竟然赚到了当时的天文数字——700块钱!乐得一个劲儿蹦啊蹦。 当时,继续买黄豆、继续做酱油,肯定没问题。但我意识到:酱油产品有着潜在的危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酱油总有普及的一天,总有像我们这样的小作坊赚不到钱的一天。于是,我又瞄上了饮料产业,在青龙村集资6,000元办起了饮料厂,当年盈利7,000多元。但是,当我发现市场上四川高梁酒比饮料还要俏销时,做白酒的念头又开始在我头脑中萌生了…… 本刊记者:从酱油到饮料再到白酒,短短几年时间您跨越了好几个行业。看来,一个成功企业家,必要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这话一点不假!您觉得,后来您创办的“稻花香”,在哪些方面“遗传”了您的这种个性? 蔡宏柱:永不满足,永不停顿,永远创新。 我认为,无论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永远难有大作为。要想超越别人,就要比别人更富有开拓精神。说白了,要更能折腾。 “稻花香”就是在不停顿的“折腾”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越做越大。直到有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险些把我和这个企业击垮。 那是2001年9月3日,阴历八月初六,“稻花香”改制大会刚刚开完。下午三点多钟,我突然病倒了。高血压中风脑溢血,送到医院后,从武汉请来的专家说:“7天的危险期,不死也得终生坐轮椅。” 当时大家都说,我这回肯定站不起来了。银行看我倒下了,遇到了大问题,首先是收贷。我倒下3个月,银行收了我一个亿。有些商家开始持观望态度。 在北京我住了半年多医院,通过针灸治疗,每天要扎90多针。身体右半边的每一个骨节都痛,不是一般的痛。我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但即便这样,也有好几次疼得我都想跳楼。经过半年多治疗,那个时候恢复的状态远不如现在,我现在恢复了很多。 在我病倒之前,“稻花香”销售收入已经达到6个多亿。我病倒后,企业销售额下滑了2个多亿。下滑的白酒企业要想再想做起来,非常难。 公司员工们都希望我出山,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我南京的一个客户,他现在每年卖4个多亿。当时我已经准备辞去董事长职务了。那年春节,他到我家来看我,我们单独聊了一会儿。然后他只问我:“听说你要辞去董事长的职务?”不等我回答,他接着就说了一大串话:“你在病中,我拼命地干,我只有一个愿望:等你好了再出山,我们共同把这个品牌做起来!”说着说着,他竟然嚎啕大哭起来。 他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我。一个大男人,又不是湖北宜昌人,他只是我的经销商,他对“稻花香”品牌的忠诚度和责任心,让我肃然起敬。中国酒有多少啊,别的酒不能卖?“稻花香”没了可以卖别的酒嘛。可他就是这么“执迷不悟”! 他这一哭,让我下定了决心:我不能辞职,我明年就去上班。 要把遭遇重创的“稻花香”品牌重新做起来,困难确实不小。但人一旦振奋起精神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004年,我举办了一个4000多人的大活动,就是“稻花香”新一轮大发展动员大会,重新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三年时间,十个亿!最终结果,就像刚才说的,第二年我们就突破了十个亿,提前拿下了目标! 本刊记者:有这么句话: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稻花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几经波折、几经卧薪尝胆的改革,最终演绎出了今天的腾飞神话。我觉得,它最终诠释的,正是您这位灵魂人物永不满足、奋斗不息的执着精神。 蔡宏柱:人,活的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恰恰体现在“稻花香”不断追求的目标上,体现在“稻花香”不懈奋斗的理想里,最终融化在“敢冒风险、自我加压、创造机遇、超常发展”这16个字的“稻花香精神”中。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过“企业家老大”这样一个概念。他在我们集团调研时候曾经说:一个企业家不容易,他冒着身家性命在做企业。我觉得,做企业就是要敢冒风险,要有胆识。光有胆量还不行,还要有谋略,有胆无谋不行,胆大妄为更不行,胆大还需要心细。我们的“十六字精神”,正是来自于我们“稻花香”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十六字精神”是我们1992年提出来的,当时做“稻花香”我就准备赌上一把,现在成功了,它也变成了“稻花香”企业文化之魂。一个企业无论大小,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昧的企业。所以“稻花香”需要文化支撑。好在经历了30年创业实践,已经锻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内涵的“稻花香”文化,它不仅点燃了“稻花香”进军500亿的激情和梦想,更为“稻花香”超常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就可以用不懈的奋斗证明那句名言——志当存高远。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经历,可以跟大家有这样一个共勉——敢为天下先!
更多阅读
许三多给我们的启示 士兵突击许三多
这些年,我也看过象《突出重围》,《DA师》,《垂直打击》等作品,但总的来说,给人的感觉是失望大于希望,根本原因就是用一种超乎生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而又用一种游离战争的眼光去体会战争,把战争说成是儿戏,缺少对战争残酷的把握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贫民富翁》讲述了在印度孟买贫民窟长大的青年贾马尔,利用从艰辛生活中学到的“智慧”在电视抢答竞赛中获胜并最终找回失去爱情的故事。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这部讲述传奇的电影创造了一个传奇,一举囊括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在
《死亡·奇迹·预言》及《天堂教我的七堂课》带给我们的高灵教诲 至高灵神
《死亡•奇迹•预言》及《天堂教我的七堂课》带给我们的高灵教诲编注:《死亡•奇迹•预言》及《天堂教我的七堂课》是一个传奇人物丹尼•白克雷歷经3次濒死经验,所给我们带回来的灵界讯息。虽然两本都只是薄
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 三色原则
二八定律给我们的启示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
宇宙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宇宙启示录的作者
人生长在宇宙自然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是受着宇宙自然天地规律对我们的影响。人是宇宙自然天地之间的人,是宇宙自然天地所产生的人,所以顺天而行则生,逆天而行则悖。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我们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对这种规律不了解,一味的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