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已经拉开帷幕,投资者应如何进行理财配比?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比较好,很多银行都有年化预期收益率5%以上的产品。”在长安路上一家国有银行内,市民李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受到短期资金面较为紧张影响导致的收益率高企,不少银行已经开始提前备战年底的资金之争,2013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投资者买到较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几率大大增加。 跨年度理财产品“上架” 6月份,银行“钱荒”发酵,致使6月末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度飙至7%以上;而进入7月,随着银行存贷比“中考”完成,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回落至5%以下;8月理财产品市场整体趋于稳定,9月银行则全线打起“假日牌”,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被再度推高。 “节后资金面紧张确实有些出乎意料。”建设银行理财经理刘经理表示,节后不仅有大量逆回购到期,而且首个交易日银行又要补缴准备金等因素,造成市场资金面的紧张,也导致了与市场利率高度关联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居高不下。 不仅如此,有银行业内人士指出,为了降低年末“冲时点”揽储的成本,各银行已经开始提前通过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揽储。“目前市场上最多的就是1—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银行发行的3个月期限产品已经达到让资金‘跨年’的目的,而30天左右期限的产品则通过滚动续发的形式吸引资金,以达到将资金留到年底的目的。” 至于目前的高收益率是否可持续,业内人士的观点是,四季度在财政存款投放和外汇占款改善的基础上,市场的流动性应该有所改善。“但是四季度因为年末的因素,资金面明显松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银行揽储动力与市场资金面的双重作用下,维持高位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理财顾问张海涛认为,管理层短期内仍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之年底资金回笼压力的释放,四季度的资金流动性仍不太乐观,资金价格偏高的格局很难改变。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有可能进一步推高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以达到吸储的目的。 各银行提前布局 其实,部分银行客户经理也透露,现在已经开始备战年底存款资金了。 通过高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揽储“冲时点”已经不是新鲜招数。据普益财富统计,9月,3个月至6个月期限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和市场占比均明显上升,该期限产品预期收益率也上升较快。 进入10月,60天至70天银行理财产品高预期收益率较为集中。一位理财分析师告诉记者,这都不难理解,无论是9月发行的3个月至6个月期限银行理财产品,还是10月发行的60天至70天银行理财产品,产品已经达到让资金留在银行“过年”的目的,而30天以下期限的超短线产品则是滚动发行的,这也可以让资金留在银行。 上述理财师认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投资时限和投资标的的选择。目前来看,投资者可将投资的重点放在3—6个月期的中期理财产品上,资金配置比例可设定为40%—50%,将20%—30%的资金用于购买1—3个月期的短期理财产品,剩余资金可用于买入1年期以上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同时兼顾理财收益和灵活两方面,提高总体的理财收益。在产品配置方面,挂钩票据、债券的银行理财产品比较适合稳健型投资者;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则可选择挂钩大宗商品、中小市值新兴产业股的权益类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