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意识、家族泛滥、团队薄弱、专注疲弱、合作艰涩、诚信缺失,等等,都是基金属意的反面
按照国际私募基金的标准,被“选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好企业”。
“依我的经验,资本市场认定一个好公司,条件如下:业务模式清晰,盈利能力强;业务专注、没有太广泛的多元化;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治理结构合理,不被少数人控制,信息披露及时透明;公司规模大,小公司的交易量低,再融资能力弱。”鼎晖投资总裁焦震如是说。
这种观点,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同。一些具有丰富基金运作经验的律师、券商甚至把“好公司”的标准说得更为具体:行业龙头或前三位;有可能成为龙头或前三位;年增长率最好不低于30%;获得投资后盈利能力最好在3年内超过1亿元;具有高新技术项目或拟上市项目,有成熟的产业龙头项目,等等。
在产业选择上,各种基金有着不同的约束性偏好:高盛、雷曼、黑石等因资本金雄厚,业务范围广泛,投资方向大多集中于规模化的产业龙头项目;而美国新桥集团、奥博斯、银湖、蓝驰创投等基金则专注于投资生物技术、半导体、移动通信等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业领域。
“PE通过参与目标公司管理,能够在企业管制经验分享、产品定价、垂直式管理、供应链、现金管理、原材料集中采购、IT系统共享、员工福利集中管理等方面,产生巨大协同效应。而这,是我们129个投资项目、47家公司基金运作所共同呈现的价值链条。”百仕通集团大中华区副主席郭明鉴说。
以此诸多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来审视豫企,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广泛存在差距”。
“许多内地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负责人小农意识强,家族治理的滥觞导致企业只有少数几个人说了算,团队建设薄弱;而且,许多企业有了钱之后,往往会大规模多元化扩张,做产业不专注;还有更重要的,对外脑的意见很难听得进去,对外合作和诚信意识差。PE及其背后的资本市场对此一般不会喜欢。”大成律师事务所证券部主任于绪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毫无疑问,于所说的,是一个“好企业”价值标准所排斥在外的。
的确,放眼全国甚至全球,企业若想借资本市场的东风高高翱翔,改掉自身毛病是最基本的前提。然而,面对“还算说得过去的现状”,谁能真正做到“挥刀自损”?
这,也许正是不少企业的悲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