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银行业首席执行长(CEO)们一句话:安排资本注入或许可以挽救你的银行,但不一定能保住你的职位。
周一早些时候,Wachovia Corp.的首席执行长肯尼迪·汤普森(Kennedy Thompson)卸任,而就在几周之前他刚刚丢掉了董事长的职务。在大约两个月前,他从私人资本运营公司TPG Inc.牵头的财团手中融资70亿美元,以加强这家北卡罗来纳州银行的资本状况。
同时,Washington Mutual Inc.的CEO凯利·奇林泽尔(Kerry Killinger)周一也被迫放弃所兼任的董事长一职,以抚慰怨声载道的股东们。后者对这家西雅图银行发出的未来三年住房贷款业务将再损失190亿美元的警告恼怒不已。WaMu在今年也筹集到了70亿美元的资金。
其他的注资交易也没能为CEO们增色: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与中国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Citic Securities Co. Ltd)价值10亿美元的换股注资交易并没有安抚投资者,也没有提高其资本水平,当然更没有扭转公司的命运;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也进行了价值304亿美元的注资和公开募股交易,但是在新任CEO潘伟迪(Vikram Pandit)上个月公布更多财务细节之前,这些举措并没有令投资者感到宽慰。
当然,每一笔注资交易都曾帮助银行稳定了资产负债状况,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万能药。而且由此产生的成本依然很高。
广告那么,这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用美式橄榄球来作个类比吧:它告诉我们,注资并不一定是最终致胜的那记“万福玛丽传球”(Hail Mary Pass),这一点或许最出人意料。虽然球迷对所取得的胜利感到满意,但是获胜队的教练仍可能被贴上“差教练”的标签,因为他让队伍在开始的时候落后了。
它还说明了其他的问题。股东愤怒情绪的爆发可能被略微延迟,但不会被无限期地压制。那些被大肆宣传的筹资交易只能让美国的银行在漫长、崎岖不平的财务义务履行道路上前进一小步。投资者会因所持股份被大量稀释而恼怒。那些提供资金的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和前投资银行家们面对的风险或许比他们想像的要大。因此,即使你的公司规模大到不可能倒下,规模大本身或许只会增加公司陷入窘境的几率。
总之,这一切都凸现了这些CEO们眼下所处的困境。他们作什么都不对。比如,Washington Mutual曾努力寻找一个合并伙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之后,他们采取了补充资本的举措。National City Corp.也是如此。选择确实不多。因此,在那种情况下,筹集资本难道不是一个谨慎的解决方案吗?这样说的话,股东们或许就会反驳:要是这些银行之前谨慎些不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