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9岁的安徽籍方女士,现在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开始的时候,她也走过了一段非常坎坷曲折的道路。其中,这么一段故事让人受到启发。
乌干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方原是要到美国去的,当她到了乌干达以后,帮她办事的人拿了2万美元以后就再也没出现。方?想走,可要走并不是买张飞机票那么简单,方?出国前已经卖光了自己在国内的所有财产:房子、车子、公司。现在回去?不行!她得在乌干达找点事干。她白天出去,晚上回来。天黑了,路上一点灯光都没有。她灵光一闪,感觉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当时就想把在中国遍地开花的霓虹灯引进去,让乌干达亮起来。她马上联系国内的霓虹灯厂家,并且很快就订购了一批货,以她的商业敏感,她预感这批霓虹灯一来,肯定要在乌干达火起来,卖脱销也不一定。
在采购霓虹灯之前,她是做了市场调查的,她问过几个印度富商,找了几个当地黑人,他们都说:“可以啊,好啊,你拿来我们就装。”有人说装10个、装5个,这让她信心大增。
她花3万美元买来的霓虹灯很快就到了乌干达,但是货来了,根本就无人问津,原来说要买的人也突然不买了,方?没办法,只好自己一家一家去推销。跑了一年,一个月跑坏两双鞋子,还是卖不出去。
其实,不是乌干达不需要霓虹灯,也不是方运来的霓虹灯有问题,主要是乌干达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太差,人们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想不到装饰问题;而且,电费太贵,当地人连普通的灯泡都用不起,更不用说霓虹灯了。忙活一年,她只卖出去两套霓虹灯,赔了2.5万美元。
看了方的故事,不禁联想到一个关于财富的老故事:两个商人都打算去一个贫穷落后的赤脚国度推销鞋子,一个商人考虑再三,觉得那儿的人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恐怕会失败而归,就放弃了,于是他就成了营销学上的一个反面例子;另一个商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就去了,最后他大获成功。
起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感觉这后一位商人很聪明,很会抓住商机,成功是必然的。但是,往深层次想,有商机就一定会成功吗?那个几千年来一直赤脚的国度就一定会接受穿鞋子的观念?那个贫困落后的国度经济会不会也主要依靠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那么,老百姓在每天盼着联合国给他们送去水、粮食、药品的同时,还能攒下钱来买鞋子?
商机未必都是财富,任何商机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做出合理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