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Second Life)颠覆虚拟世界血统
“第二人生”是互联网上最接近真实的一个虚幻三维世界。通过一个可下载的客户端程序,用户在游戏里叫做“居民”,居民们可以四处闲逛,并与其他的“居民”进行社交活动,制造和相互交易虚拟财产和服务。
2004年后,“第二人生”开始承认虚拟物权。随后,又引入了虚拟货币——林登币(Linden dollars)。这里的“居民”们还可以买卖、出租土地,创造、拥有、买卖“数字财产”。随着更多的全球性商业公司的加入,使得这款游戏真正从一款虚拟世界的游戏蜕变成为影响互联网发展方向的一个革命性产品。IBM公司陆续在“第二人生”开辟了24块“小岛”,并开设了“虚拟公司”等机构,还积极鼓励雇员注册。目前,该公司定期在“第二人生”中办公的雇员已达300多名。
2007年1月,两篇发表在互联网上的文章,把“第二人生”的经济体系比喻成金字塔模式。同月,“第二人生”虚拟社区爆发了一场“虚拟骚乱”,骚乱的双方是法国激进组织民族阵线,这个组织在“第二人生”建立了一个虚拟总部,并和它的敌人、一个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用户团体——“第二人生”左翼联盟进行“交战”。不久后,几个小型互联网组织也宣称煽动了该骚乱。
脸谱(Facebook)“口碑营销”引发争议
在Facebook之前,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此深入细致地去分析人和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现实关系,并让原本很难把握的这种社会图景,变得可分析、可计量、可把控、可管理。
2007年底,Facebook推出新的广告销售模式,它甚至计划追踪和利用用户在网络上的举动,超越用户自身的网站,并将其放在社会情境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用户在电影网站上购买了一张电影票,这个信息将被发送到该用户在Facebook注册并订阅了“新闻种子”的好友中,这些友人可凭借这个信息决定是否要与之一起去观看这部影片。
当然,对于这些举措的效果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因为此举不但涉及侵犯过多个人隐私,而潜在的隐忧在于,由于一些网络用户注册资料的不真实或是更新较慢,商家从中看到的大量信息也许质量参差不齐。
Facebook寻求广告营收最大化的政策,消费者们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变成广告工具。Facebook希望消费者利用口碑营销彼此推荐商品,这会使网站成为一个广告客户眼中的潜在金矿。但是,一部分消费者可能永远不希望任何人了解自己的购物情况,线上社区的朋友也不例外。如何采取行动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知情权,也许是处理这种新型广告策略的有效方式。
Youtube“庶民的胜利”?
如今,博客和播客等又纷纷急急抛出与内容作者分享广告收入的模式,原来平民化的东西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逐利,而适得其反不再受到网友的追捧,是赫尔利和YouTube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赫尔利也曾表示,YouTube此前一直拒绝这种业务模式。他说:“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建设网络社区的极好方法,我们希望保持社区的纯洁性。”
或许谷歌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于YouTube而言的确非常有益,在一直困扰后者的版权问题上,谷歌和YouTube正致力于开发识别有版权视频内容的技术,并已经开始采用“声音指纹”技术,以确保音乐公司的歌曲在YouTube视频中的使用能得到报酬。
Screen Digest高级分析师阿尔希·阿迈勒(Arash Amel)认为,现在还没有一个由用户生成内容的视频网站真正形成一种业务模式,这类网站的生存轨迹一直是“创建,然后出售,让别人来担心其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