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走出抱怨的恶性循环(3)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我们大部分的抽象概念都是不完整的,是对现实的描绘性的陈述。举例来说,当我们称某人为“红发人”时,我们意识到的这个人还远不止如此。还有,如果我们想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需要通过抽象的概念进行总结。 当我们把一些人描述为爱玩弄女性、丧失人性、爱戏弄他人、拖沓、自私、贪婪、堕落、酒鬼和爱吹牛时,我们就用到了抽象的概念。这些陈规是对个体或群体的特点、品质和行为的抽象看法。讨厌鬼、知识分子、吉普赛人、囚犯、吸大麻的人、嗜酒者、嬉皮士、慈善家、心理学家、母亲以及会计师等一些称呼也与固定的群体有关。如果你想到一名会计人员,你是否更容易想到一种“群体的生活”或是一种单调地、咬文嚼字地摆弄数字的人?
我们在区分个体与固定群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来审视固定群体的成员。一些固定群体的成员通常有预言性价值。女人通常比男人更善于言辞,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她们的上肢力量要比男人差。然而,有些女人却恰恰相反。一种对男女都适用的叫做“16种性格因素测试(PF)”的心理测试,能充分表明在男女两性的群体里,在性格类型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们时常能在一些女性身上看到男人般的性格;性情敏感、热心的男性为数也不少。总之,所有男女的性格类型都包括在这16种测试类型中了。 在被重复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就会给他人贴上贬低性的标签(尽管是不公平地假想出的)。一旦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指责,我们就会给他人打上烙印,指责他人,并使他们寻找替罪羊。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初始阶段以其恐怖统治著称于世。有成千上万的人上了断头台,其中包括法官和许多贵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变的社会角色。在“解放人民”的宣传旗帜下,恐怖主义者从特权贵族、神职人员和“人民”手中夺取了巨大的财富。 似是而非的抱怨用语 老套的刻板印象完全反映了广义上的思维方式。例如,传统的母系氏族是一种养育与保护者的形象。这种陈旧的模式是有积极意义的,世界上绝大多数母亲都在试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把事情做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这样做,有些母亲的所作所为恰恰相反。有极少数的母亲患有美狄亚情结(Mede acomplexes)①,她们会杀死自己的孩子。有些母亲则是典型的变态综合征。患有变态综合征的母亲为了引起医疗机构的注意,假称孩子有病或故意使自己的孩子得病,以此得到医疗机构的注意和保护。有些妇女为了交一个新的“男友”,或为了逃避养育孩子的责任,还有的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不惜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有些神经质的人由于轻微的不适,其精神状态便会一下子从充满赞美和爱恋之情转变为冷酷、敌意、呆板、面带怒气和斥责的不理智状态。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刻板印象并不能让我们对一个人有更多的了解。 大多数喜欢墨守成规的人也会接受“个体”的概念,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尽相同的。然而,刻板印象却剥夺了这些人的个性。下面就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我们怎样才能证明狭隘陈旧标记下的群体生活是正当的,而同时却仍然坚信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个体呢? 在我们审视人们的具体行为而不只是把他们视为固定类型的群体时,我们就会跳出责难的结论和范围。即便有人确实参与了该受谴责的行为,惩罚方式也应量罪而定。然而如果我们使用责难的标签诽谤他人的名誉,而且根据这种标签解释过分的责备,就毫无价值了。正常情况下我们会更为明智地把他人看做是我们的同胞。一旦他们参与了该受到谴责的活动,我们可以使他们负起责任并作出解释,而不是把他们简单归于广义上的单个类型。 你可以打破成规,通过将其分为若干个部分来使自己避免落入老套的广义上的责难陷阱中。让我们以“心理学家”为例。以下是对心理学家的一些描述:在长沙发后面的那个有络腮胡子的男人,在老鼠身上进行大脑研究的那个女人,对上小学的孩子们进行学习理论测试的那个男人,研究心理学是如何进化而来的这个历史学家,积极促使自己的一个病人进行自我检查的临床医师,一名研究公共政策决策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当你想到心理学家时,这些人里面的哪一个属于你所指的呢?首先从角色上、责任和关系上对刻板印象进行辨别,接下来从利益、价值、态度或是宗教信仰上划分,然后,根据不同动机进行划分。通过这样的分组练习,你就可以更好地把人们视为个体,因为你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任何像“心理学家”这样的单个称呼下都有无数种排列方式。
更多阅读
第31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2)
系列专题:《职场成功第一法则:做不抱怨的员工》 故事中的威林肯定是那种特别受顾客欢迎的司机,也正是顾客需要的司机。在企业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员工:他们不会像鸭子一样抱怨,而是像鹰一样在高空展翅翱翔。 日本管理学家川上真史在
第32节:走出抱怨的恶性循环(4)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中断责难的循环 传统家庭的价值正在逐渐消失。因为这些传统的价值的减少,犯罪率正在逐渐上升。那么,我们是否就能得出结论,这二者之间会互相影响吗?如果我们降低了犯罪率,就能提高家庭
第30节:走出抱怨的恶性循环(2)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对煽动者的言辞保持警觉 煽动家们通常把生活夸大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或是把事情描绘为黑白两个对立面,或是迎合全国人民的自尊心,产生一个共同的敌人并对他进行谴责。煽动家们通
第29节:走出抱怨的恶性循环(1)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第七章走出抱怨的恶性循环 本章我们将探究广义的抱怨形式。我们将从宣扬、陈规和责难开始,最后将介绍打破反复推理方式的技巧,这些推理方式通常成为广义上抱怨的主要形式。 反复
第5节:走出抱怨的陷阱(5)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如同兔子布雷尔及哈特费尔德人和麦科伊人一样,并非所有产生的后果都会使人变得清醒。很多人尽管已经尝过恶果的滋味,但还是会重复着同样的错误。这些聪明人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