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中断责难的循环 传统家庭的价值正在逐渐消失。因为这些传统的价值的减少,犯罪率正在逐渐上升。那么,我们是否就能得出结论,这二者之间会互相影响吗?如果我们降低了犯罪率,就能提高家庭的价值吗? 陷在循环往复的思维圈套里,你可能会相信你只有得到自我控制才会放松下来,并且只有让自己放松下来你才能处于自制的状态。这种思维方式至少存在两种重大的缺陷。首先,你得感到放松下来;其次,自制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最后手段。当你意识到你需要自制时,你恐怕正面临无法自控的危险。 在人们认定某种想法很正确的时候,他们就陷入了包括过分自我抱怨想法在内的一种循环的圈套中:“我不中用,因为我已经是个无用之人了,所以我一钱不值”;“因为我什么都没有,所以可以证明我是个不中用的人”。这种模糊、老套、属于责难范畴内的叙述是无止境的,除非人们中断这种推理性的赘述。
![第32节:走出抱怨的恶性循环(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11713505872.jpeg)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方式的其他表达形式:你认为现在自己之所以很痛苦是因为父母对你没有爱。当你完全落入这个圈套里时,这种间接的责难方式就变得清楚起来:“我感到痛苦是因为父母没有爱心,因为我没有有爱心的父母,我才会感到痛苦。” 你可以通过转换观察事情的角度来中断这种责难的循环。比如说,所有没得到过父母的爱的人都会感到痛苦吗?你就没有办法来处理自己的痛苦之情吗?你是否会因为对父母和自己有某些看法而烦躁不安呢?走出这个循环往复的怪圈,使自己远离这个圈套。 印度政治和精神的领袖莫罕达斯·甘地曾说过:“真理是从不破坏正义事业的。”但就像雪花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形态一样,具体来说,真理的每种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无二性使得我们能够在认清其普遍性的同时,又能够看到每条真理的特殊唯一性。 真理在抽象名词构成的比较混淆的世界里传播。例如,尽管我们有可能找到“鸭子和猪会传播流感”这种说法的某些根据,但是必定有造成这种病症的直接原因,比如说可能感染上了病毒,或是由于不健全的免疫系统造成了不良反应。 只有使这些模糊抽象的名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才能避免陷入被无法解决的冲突所影响的情感漩涡之中。通过集中精力把真实与虚假事件区分开来,我们能远离抱怨,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因为抱怨是你前进路上的一块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