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开价格背后的秘密:超级购物经济学》
为什么说像A子和笔者这样在第一价格拍卖中的胜者会后悔呢?原来是因为在中标之后总会推测,“是不是其他买方的投标价格要比自己低得多?是不是自己的估价过高了?是不是用更加便宜的价格也可以中标?”等等,这种中标人的心理状态被称为“胜者的诅咒”。 在第一价格拍卖中胜者支付的价格最高,而且无从知晓其它中标价格,所以这种拍卖形式决定了“胜者的诅咒”是无法摆脱的。也正因为如此,经历过胜者诅咒的人会意识到,把自己的最高估价直接作为投标价格的做法未必是上策。而且还会想,“如果不光是自己,其他买方也不写出真实估价的话,那么就算出示更低的投标价格也有获胜的可能性。”(如果真的用这种方法中标了,又会怀疑是不是价格再低一些就好了……,结果还是逃不出胜者的诅咒!) 图34的左下部描述了这种情况,因为A子和B美都没有诚实地写出自己的估价,所以填写了4万日元的B美最终获胜。但十分不幸的是,侥幸中标的B美仍然无法摆脱胜者的诅咒。因为B美无从得知,“其实是因为估价比自己高的A子填写了过低的价格,自己才获得了幸运的胜利。” 由此可见,买方为了摆脱胜者的诅咒不愿诚实地写出自己的估价,而这种现象对于卖方来说,也无法实现高价出售竞拍商品的目的。可以说,第一价格拍卖无论给买卖双方都没有带来任何的好处。于是,就建立起另外一种封闭式拍卖方式——第二价格拍卖。此制度被外国利用于卫星信号使用权以及各种企业产权的拍卖上,如果能够理解其中的妙处,就可以真正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本质。 在第二价格拍卖中,投标价格最高的买方,只要支付第二位的价格,就可以获得竞拍物。这种拍卖方式成功的防止了胜者的诅咒,正因为如此,作为买方来说,诚实地写出自己的估价将成为最合理的策略。
![第35节:超级购物经济学(3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01433974933.jpeg)
如此一来,在中标后,以自己的估价为上限,只要支付为了取胜真正需要的最低价格就可以赢得竞拍商品。为了这场理想的胜利,所有买方都会竭尽全力,诚实地写出自己的最高估价。 如图35所示,A子和B美都诚实地写出自己的最高估价进行投标,结果最高价格的A子支付第二位的5万日元,获得了竞拍的现代画。 从卖方来看也是同样,如果在刚才的第一价格拍卖中发生图34左下的情况,只卖到4万日元(或更低价格)的话,还不如用第二价格拍卖能够稳妥地赚到5万日元更为划算。总而言之,卖方想用接近最高估价出售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 第二价格拍卖很好的利用了经济学中激励(Incentive)的概念(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因素,比如说报酬、利益、满意程度等等)。如果一直存在胜者的诅咒的话,无论如何劝说买方也不一定会诚实地写出自己的估价。而且在现实中既不可能去调查,也没有办法验证其真正的估价到底是多少(如果能调查出来的话,就没有必要进行拍卖了)! 所以说,让所有买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行动起来,最终能够达到诚实投标的结果是最理想不过的办法了。而上述的第二价格拍卖正好实现了这一点。 ?“1000日元竞拍”游戏展现出的过度竞争的陷阱 在现实生活中,很遗憾还是有很多“拍卖”让整个社会的效率不断降低(浪费不断增加)。用引号是因为这些活动不是实际上的拍卖会,而是其本质和拍卖的内容相同。 可能有很多了解经济学的读者都知道“1美元拍卖”的故事。笔者也曾在大学的讲座里几次让学生用1000日元来实践,记得第一次是在1995年,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他们保证虽然不进行金钱交易,但实践的结果直接反映到期末成绩上。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明,我们重现当时的情景时稍微改变一些规则,但仍是以竞拍1000日元纸币为内容(详细规则参照图36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