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开价格背后的秘密:超级购物经济学》
《后 记 本书的题材和金融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笔者以“金融投资”和类似本书的“商品、服务的价格”为题,交替进行执笔。包括此书在内,最近发行的5本书有(按照出版顺序): ◆《读懂金融广告》 光文社新书出版 2005年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 Diamond社出版 2007年

◆《不要被金融商品欺骗!》 Diamond社出版 2007年 ◆《不要任由金融机构宰割!理财习题50道》 光文社出版 2007年 ◎《买汽车要到家电城》 Diamond社出版 2008年 其中带有◆记号的是有关金融的书籍,带有◎记号的是以各种价格为题材的图书。从表面上看可能会觉得两者的内容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和作为续集的本书都是以分析金融现象的手法为中心展开的,只不过题材选用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商品和服务的例子而已。特别是在《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的初稿中,有一章介绍了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而且整体上都是用分析股票市场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商品进行说明。但是由于出版上的原因,最终没有采纳到正式内容中,而且在其它章的内容里也尽量不让大家察觉到是用金融理论进行的分析。 在本书中也曾多次出现过的“套利”是分析股票价格时的重要方法。《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和本书中都尝试了以套利的理论为中心,分析了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另外,在本书的第3章中还向大家介绍了“交易成本”是阻碍套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非常低,所以套利能够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相反,对于一般商品和服务来说,交易成本通常会变得较高,因此也从各个方面阻碍了套利的进行。没想到在金融世界里不起眼的交易成本会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虽然都是围绕着套利展开的,但《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的内容更侧重于“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本书的内容更侧重于“套利”。 借此机会,把没有出现在书中的有关金融的话题向读者朋友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本书中,作为巨额消费的例子,曾和大家一起分析了汽车和大学学历的价格。其实在大型支出的同时,都会伴随着某种金融交易。为了筹备资金、增加自己经济实力的人会进行“金融投资”,而没凑齐钱的人在消费时就只能“贷款”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利用贷款买车或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贷款虽然十分方便,但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金融交易。让没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不断购物的话,就会发生像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尽管如此,在销量低迷的日本汽车业,还是同样存在着类似于美国次级房屋贷款的问题。为了刺激消费,日本汽车销售商大肆宣传一种叫做“评估余额型”的购车贷款。例如,全部用贷款购买1辆300万日元的汽车,如果驾驶3年后作为二手车的价值能够评估到160万日元的话,那么这3年你只需要负担差价的140万日元和利息。 评估余额型贷款是以汽车价格能够保持高水准为前提制定的,但是如果车价大幅度下降的话,就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在新车和二手车都不断贬值的情况下,上述的汽车在3年后只卖了100万日元,那么此时需要偿还的价格就要比预计增加60万日元,使本来不利用评估余额型贷款就买不起车的人更加陷入负债累累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