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职场中的简单和坦诚文化:透明》
1

沃伦?本尼斯, 丹尼尔?戈尔曼 帕特里夏?比德曼 开创一种坦诚的文化 2007年春,在中国的南部城市厦门,发生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 中国有个不好的名声:做什么都瞒着老百姓。尽管如此,消息还是泄露了——在这座秀美动人的港口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将建造一座石油工厂。工厂可能产生有毒的对二甲苯,理所当然地,获悉该计划的市民对此感到忧虑。 如果是十年前,这些忧心忡忡的中国公民想阻止工厂的建造,大概无计可施。但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今天都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了。通过邮件、博客和短信,有关这个计划的消息不胫而走,还有反对者组织了抗议活动。正如《华尔街日报》报道的那样,数百名,也可能是数千名抗议者,在厦门市政府前集会,反对建造工厂。 政府官员不承认有这次抗议,还关闭了唱反调的网站。但是,借助今天无处不在的通信技术,抗议者巧妙地躲过了官方的封杀。参与者用手机拍下抗议者的照片,将它们张贴在网上;更令中国官员懊恼的是,一些照片被直接发送到了有共鸣的媒体。结果:信息时代的透明战胜了官方的刻意隐瞒。有关部门开始就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做新的研究,研究完成后,当地的官员再重新考虑建造工厂的事。 今天,“透明”这个词在从企业管治到美国司法部的各项活动的各种报道中频频出现。在这些执政部门的言辞中,这个词的意思总是有些模糊。尽管,正如《纽约时报》评论家约翰?施瓦茨写的,当官员说他们一直是透明的,其真正的意思是‘不撒谎’也‘不隐瞒我们实际在做的事。’但这听起来既不友善也有点模糊,不是吗?然而这种闪烁其词是可以理解的。众所周知,自称透明和真正的透明截然不同。尽管很多公司甚至很多州的领导都吹嘘,他们承诺透明化;然而对很多组织来说,封锁真相仍然是其内在的一种价值观。遗憾的是,在不实践甚至不追求透明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说自己主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