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讲什么文学性、艺术性。这个书来,你能不能看下去、能不能打动你,这就是标准。
而《幻城》又有改成长篇的基础。几经商议,春风决定把赌注压在《幻城》上,作为2003年最重点推出的小说。
时祥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郭敬明就长篇《幻城》的出版和一些著名出版社联系过,包括出版他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的东方出版中心,但是都没有被看上。
于是,郭敬明跟春风达成了出版长篇《幻城》的意向,11月,时祥选专程从沈阳赶到上海,与郭签定出版合同。这也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这次见面郭留给时祥选的印象很深,“那个时候觉得他很瘦弱,个子很小,但是了解了之后就觉得他其实很有能量。他比一般人更有想法和创新的能力。”
在出版界,每年1月有一次全国最大的图书订货会,这是发行书最好的时机,因此春风文艺出版社要求郭敬明必须要在2003年1月以前完成书稿。郭敬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是第一次写长篇,感觉特别难以驾驭,心里非常紧张。寝室每晚熄灯后,他就向同学借了笔记本电脑在教室通宵写作。他就读的上海大学实行三学期制,那会儿正赶上学校假期,偌大一个阶梯教室只有郭敬明一个人。他说中间很多次,自己都想到放弃。
小说如期完成了。
常晶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而且还发现,在《萌芽》网站的论坛上,读者急着看《幻城》后续故事。这给了他们信心。当然很多成人反映《幻城》看不懂、看不下去。其实,长篇《幻城》创作是稚嫩的,其结构,尤其后半部分松散,所以《幻城》最终起印数和发行方案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内引起很大争论。
最终春风决定根据订货情况再商议起印数。订货会上的热烈反响出人意料,也促使春风文艺出版社下定决心把《幻城》作为社里2003年的金牌畅销书重点推出,首印十万——这个数字,当时许多著名畅销书作家都望尘莫及。
《幻城》的商业神话
春风文艺出版社为此专门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营销方案。他们邀请当时青少年文学方面坐第一把交椅的曹文轩为《幻城》写序;专门做了《幻城》的flash;并且专门邀请了文坛比较活跃的评论家,在上海为郭敬明开了作品研讨会。这些举措在青春文学中都属首创,“在这一代人中,恐怕还没有谁能有这么高的待遇呢。”常晶说。此外,出版社制定了详细的各个时期的宣传计划和进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发消息、做评论、访谈等等。而社长韩忠良甚至在过年的拜年贺卡中,亲自致信发行商,大力推荐《幻城》。
春风文艺出版社整个宣传攻势划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预热”阶段,以多发消息为主;第2阶段为“热销”阶段,继续宣传,在各地搞各种活动,并且准备加印;第3阶段则是如果出现滞销的预备方案。常晶说,那时国内这样周详的图书宣传还极少见,所以出版社精心准备的新闻稿很受媒体的欢迎,而且“几乎不花分文”。在发行上,他们更是步步为营,“可以说,当时我们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计划,甚至包括每个经销商、每个省、每个店所分到的图书数量,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和销售情况都会有一个配额比。”
作为整个营销策略的一部分,郭敬明至今仍在忙于签名售书。上学时,周一到周五他在学校里上课,周末则去各城市搞签售,并且一般每周跑两个城市,有的城市还去过两三次。“每到一个城市,就是进宾馆,然后签售、吃饭、走人”,时祥选回忆。
正是在春风文艺出版社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下,《幻城》的销量节节攀升,目前已经达到了132.9万册。而之前,郭敬明的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首印只有1万册;而另一部作品《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很长时间在北京没有找到愿意接受的出版社,只能拿回上海,而这本书的出版是2003年的4、5月份,正赶上《幻城》热卖,销量非常之好。《爱与痛的边缘》也因此再版。
《幻城》的版税是三个月和郭敬明结算一次。郭敬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到现在的兴趣之一,还是喜欢去划卡,看又有多少钱进账。
在《幻城》出版之前,春风文艺出版社为了表明打造郭敬明的决心和信心,开创性地和郭敬明签定了“买断”合约,协议的核心是:在他大学四年期间,由春风每年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他的学业补助,而他保证给春风文艺出版社长篇首发权,主题风格不限,四年中至少有一部作品达到出版要求即可。
2003年11月,郭敬明乘胜出击,再次通过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新长篇《梦里花落知多少》,首印就达30万册。至今销量也达到130多万本。2005年《1995-2005夏至未至》起印数是50万册,这样的起印数在国内原创文学出版中可谓罕见。
出名要趁早?
尽管有之后一系列商业机缘,连郭敬明也承认,他的文学成名之路是从6年前《萌芽》举办的的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的。
郭敬明在四川自贡市第九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陈泽林说,高中学理科的郭敬明一直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也是他的“金童”。因为郭“平时书看的多,对文学的悟性高,文笔新鲜活泼,他的审题角度、表达方式往往会标新立异,在同龄人中,使人耳目一新”。在高中的郭敬明深得语文老师的喜爱。
郭敬明说,吸引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是高一时看到《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全集》,因为“里面的作文观念很对自己的胃口。”错过了第二届的报名时间后,郭敬明对第三届比赛早已卯足了劲。从投稿日起,他就不断把自己的作品寄到《萌芽》杂志社,初赛投稿,别人一般只写一两篇,但他写了五六篇,只要觉得完成的作品还不错,就投过去,一直持续到截稿。
投稿前,他会把每篇文章拿给语文老师陈泽林批改,每两天一次。陈泽林则帮他把前两届作文的题目进行了仔细分析。他告诉学生,“所谓新概念,就是千万不要用传统的方法来写作,一定要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方法。”他还和郭敬明商讨构思和选材。对于参赛的每一篇文章,陈泽林都仔细修改,“结尾、错别字、病句,我都给他一一修改。”
陈泽林认为,以前两届一等奖的水平,郭敬明是可以达到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这奖去的。”
2001年1月初的一天,郭敬明收到一封落款是《萌芽》杂志社的信,还没拆开他就断定“那肯定是通知我参加复赛的。”
接下来,他第一次到上海,第一次获得全国范围作文比赛的一等奖,第一次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与文学的关系?这次“新概念大赛”的获奖,对郭敬明而言,更大的意义是为他开启了自己未来人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