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麦可思公司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就业率与2007届持平,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次就业率超过了96%。令人关注的是,示范性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达1.5%,明显高于本科毕业生0.8%的创业比例。
这项调查的对象为2006、2007、2008届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三年累计有效问卷50万份以上,有一定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高职毕业生为什么爱创业?对大学本科毕业创业有什么有益启示?
3年实现“四个翻番”
高职生已占“半壁江山”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200余所,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6年,我国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旨在以示范为引领,带动全国1200余所高职院校协同、持续、和谐发展。3年间,中央财政分期投入24.3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和行业企业投入达75亿元。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树超介绍说,短短3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就实现了4个翻番:和示范院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翻番,由1.2万个增长到2.4万个;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老师数及其任课数翻番,兼职老师由原来的1.35万人增长到2.6万人;示范院校为企业的研发科技服务翻番,研发科技服务资金总量从2.7亿元增长到6.7亿元;示范院校对口支援的地区数和院校数都实现了翻番,对实现跨区域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地区间高等职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说,在过去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的高职院校抱怨企业,说自己的热脸贴到了企业的冷屁股上,但我认为校企合作的难点首先来自高职院校自身,要从我们自己内部找问题。高职院校负责人感叹说,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四个翻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职院校的尴尬,也为开展创业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毕业生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梦想多,“真刀真枪”少“三座大山”挡住创业路
其实,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并不高,与国外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不可同日而语。早在1998年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
筹措资金难、市场营销难、企业管理难,被许多大学毕业生看作是阻挡创业的“三座大山”。许多学生有创业热情,却很难付诸行动,主要是因为有畏难心理,怕风险太大,不敢“轻举妄动”。
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指出,调查表明,毕业生中有创业意向的比例一直较高,截至今年7月底,未就业大学生中准备自主创业者比例达到24%左右。但应看到,2008届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资金82%来自个人和家庭的资金,政府的资助和优惠只占1%,因此,多数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实现创业的梦想。
“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多项举措营造创业环境
扶助创业大学生并非“办了证、贷了款、免了税”就服务到位了,还应扶上马,送一程,在后续资金、销售推广和企业管理上给予帮助,搬掉阻挡大学生创业的“三座大山”。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一方面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教育界人士呼吁,应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各高等学校也要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除积极的政策导向外,社会应当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营造宽松环境,培育适宜土壤,激励他们大胆探索和尝试,为自主创业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