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选择和崛起》
这种经济结构自身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没有国内制造业,原材料只好外销(市场在外);原材料大规模外销的结果又抑制了民族制造业的发展。由于没有国内制造业,拉美诸国只好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制成品的大量进口又进一步抑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种恶性循环,强化了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使拉美陷入外贸赤字陷阱,而难以自拔。拉美的这种市场和制造业两头都在外的经济战略,是拉美这种恶性循环的内因。 2.财政赤字 为了吸引外资开发矿产,拉美国家纷纷推出许多优惠政策,对外资减税。减税的结果导致了政府收入的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完整的民族制造业作为独立的税收基础,政府税源枯竭。外资优惠、民族工业的缺乏,外加庞大的国防和公共支出(政府为土著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导致拉美国家长期出现财政赤字。 自由贸易产生了长期困扰拉美的双赤字问题。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面临双赤字问题。但是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可以通过发行钞票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当时的拉美货币不是世界货币(后来也不是),不能像美国一样,靠发行钞票来解决双赤字问题。 拉美的唯一出路就是:借债。双赤字被转变为外债,双赤字问题演变成了拉美的外债问题。 3.外债 到了1822年,迫于外贸和财政双重赤字的压力,拉美国家开始向外国银行借债,用外债解决财政和外贸赤字问题。这就是外债的开始。随着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的大幅度增加,外债也随之增加,国际资本对拉美经济的控制从此加强。国际资本对拉美的掠夺不再局限于通过操纵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来实现,而且通过操纵国际资本市场来实现。在自由贸易的口号下,国际资本通过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和国际市场的资本运作,实现国际财富的再分配,实现对拉美大规模的、长期的历史性财富掠夺。债务从此成为长期笼罩在拉美经济天空上的乌云,使拉美经济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外债和双赤字相互作用,加剧了拉美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外债增加到一定程度,使拉美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对出口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大规模的外债,使拉美面临偿还能力的挑战;而大规模的外债利息支出,又加剧了政府的赤字和国际收支的困境。这种经济结构增加了拉美经济对国际经济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国际市场价格的些微变化,就会导致拉美国家外汇收入的变化,导致其还债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能力的变化。 外债强化了拉美经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性,是国际资本为拉美经济掘下的债务陷阱。国际经济的某些震荡,往往会催生拉美的债务危机。比如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会使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锐减。而出口收入的锐减又会导致债务偿还能力的降低;又比如国际金融形势的恶化会导致信用收缩,而信用收缩又会导致拉美国家无法实现债务滚动,而出现债务危机。自由贸易就这样为拉美经济准备好了一副沉重的债务枷锁,一旦套上了这个枷锁,拉美国家的经济稳定、经济安全就完全交给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