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经济背景下的营销困惑
傅强:在《新智囊》、中国管理传播网与管理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关于营销,中国企业的一些高层们其实是有天生的敏感,甚至是某种天生骨子里、血液里的东西,他们近一阶段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时代以及商业环境真的变了!我们之前对YOU时代的品牌传播也做了一些研发,发现在这个变化的过程里面确实出现了模式上的结点。比如现在小众、分散、个性化。这时候出现了如果按照以消费者为核心,怎么看待营销战略或者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制定和运作?这种现象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麻烦还是带来了机会?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诸位专家怎么看?
高建华:从短缺经济变成过剩经济是一切变化的关键!今天中国企业面对的困境都是在过剩经济时代的一种困境,整个中国社会已经从温饱型转向了小康型,社会上主流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商业也好,企业也好,不改变就会走到死路。整个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经济从商品经济要走向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就是无差异、大众化,产品经济就是小众化、差异化,不同的小众,有不同的需求。其实YOU时代就是小众化。为什么很多人会误解YOU时代,就是因为没有小众化概念的时候,他无法理解你怎么样从大众化直接跑到个性化,他认为这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其实小众化小到一定程度就成个性化了。即使是在小众化时代,很多产品80%是一样的。然后根据不同小众群体的需要,每次只动一点,才能实现类似大规模定制那样的模式。
中国企业到了版本升级的时代,原来那套方式不好用了,不是你不够努力,也不是你不够聪明,是环境变了。其实这又回到当时那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那本书我仔细研究了很多遍,只可惜那本书我认为在中国被误读了,大家以为是给员工和下属看的,那其实是给成功者看的。行业老大,也会担心有朝一日奶酪会不见。
韩健徽:让我们从营销和模式两个层面来看,一个就是确实出现了新的消费阶段,以往没有的,或者经过一些创新和变革的一些内容;还有一个就是在原有这种营销和模式里面,赋予了新的内容。
从整个商业、零售业角度来看现在变化确实比较大。这几年出现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运作商铺。投资主体发生很大的变化,开发商、投资者、基金,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实也导致了必须要求新、求变。
从我接触的项目来看,我简单归纳一下,大概有几种营销:一是差异营销。就是特色化经营。二是专业性营销。提供定向的产品、知识、服务。营销方式是大市场里占小份额,一种就是在小市场里占大份额。三是社会营销。这几年不管商业街也好,大背景商业设施也好,包括城市商业中心,以前商业发展传统叫做单纯购物,逐渐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中心,特别是大型商业,承载的功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化,还是一种社会化。四是复合型营销。很多购物中心里面包含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等,很多功能,这种复合型业态也是越来越多。五是超前性营销。很多项目,特别是商业地产项目,在定位、规划之前,要周游世界到处去看,搜集一些新的东西。
有一个小故事,法国有一个教授给学生讲课,说假如有一天卢浮宫着火了,你会救哪一幅画,有的学生说救《向日葵》等等,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最让教授满意,他说我去抢救离我最近的那一幅画。这可能也是我们目前应该注意的另外一个趋向。求新一定要落在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去认识,而不能停留在浮华的表面,甚至是制造概念的层次上。
傅强:的确,为新而新没有意义。我们确实赶上了一个“质变”的时代。低价格竞争、渠道为王等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当前可能还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以网络营销为代表的新营销模式我们无法忽略,比如淘宝网交易量已经非常巨大了,它的发展模式与传统的营销模式有截然的不同。但也有行业专家在探讨淘宝网的问题时指出,淘宝的最大问题就一个——是竞价排名,不搞竞价排名,就称不上“淘宝”,就没有人来交易,一旦竞价排名,其价格杠杆就会把去那儿的商家全部扼杀死,因为商家没有利润挣不到钱,当然,他们就不会给淘宝网钱的。或许淘宝们制造出一个新的模式并不难,难的是新的商业模式是否真的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