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又一个选秀夏天后,人们终于看烦了红男绿女的激情大放送,也腻歪了所谓青春梦想的虚无缥缈。这一次,新型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终于拨开了人类难以捉摸的心理迷雾,以一种爸爸笨拙、儿女卖萌的亲近感,令电视机前的老少爷们合家欢乐起来。 “老少爷们”绝非一个虚词,创造收视率纪录和在各个层次年龄的男女身上得到好口碑,都是刚刚开播三集的《爸爸去哪儿》所获得的成绩。在经历《我是歌手》、《最强音》、《好声音》、《快男》等一系列唱歌选秀节目后,人们开始出现对任何开口唱的节目形式都逆反的心理,除此之外,各大电视台推出的各种山寨节目也是败坏胃口的另一大推动剂,即选秀导师庾澄庆所说的“我分不到一杯羹,那就做烂它”。 另一方面,整体综艺档节目出现空当期,随着选秀热度退去,各大卫视进入调整阶段:既要为年底的跨年和春节档养精蓄锐,也要在策划和心力上保持一定后发力。这一阶段,除了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算是铆足了力气做的一档节目外,再无有实力的节目在同期播放。 如此,《爸爸去哪儿》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至于节目的制作上乘,也跟买断版权、韩方工作人员直接进入剧组指导拍摄有关。换句话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成熟的项目。亲子话题或者明星二代话题,算是另一种焦点,正如关注李天一是怎么炼成的,老百姓也一样关注明星家庭里的点滴小事,乃至一个个星二代的成长轨迹。在这方面,湖南卫视的明星资源一向良好。
![日本人聊天必说流行语 凡太流行,必不长久](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20363742483.jpeg)
但一档表现明星二代的综艺节目毕竟不是常规节目,也无法长期制作和播出。可以预料,不用多久,观众就会看腻这五对明星面孔,等那些平时不知道的明星的各项技能和口头禅差不多抖落干净了,孩子们的个性和萌态也了然于胸了,因熟悉而产生的排斥感指日可待。 这种因熟悉和常态产生的排斥感,甚至不会因为节目的调整而有所改善。第一季12期节目里的五位明星,可以在下一季换成另外五位明星,到时,户外环境和任务设置也可以改变(如更加强调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中的竞赛形式、增加诸如励志和性格塑造以及父子一同成长环节),但旅行生存的形式和亲子的模式毕竟已经被观众接受和固定了,在当今大众文化泛滥、网络手机等新型科技玩具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某个电视节目保持长期新鲜度已经是一件荒诞和不可能的事。想想那么多的选秀节目吧! 大众审美就是这么势利,而只要是基于满足这种审美的东西,都难长远。人类的喜新厌旧心理甚至不会因为其中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改变。著名话剧编剧廖一梅曾经说过:“大众审美就是臭狗屎。”话虽极端,但不无道理。凡是流行的必是媚俗,而所谓以大众审美眼光来看世界的做法,也只能是为自己的庸俗和贫瘠找一个从众的理由。廖编剧的这句话似乎还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即大众审美永远深不可测。任何大众范围内的世俗成功都离不开庸俗和从众,但若单单依附于此,也是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以往,中国人的整体审美仰仗央视、人民日报、广场、课堂等等,但现在科技统领所有灵魂,人们可以从手机、网络、朋友圈、小众公共账号等等来完善和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从出现到被人们接受,《爸爸去哪儿》呈现出一种超级几何式的传播速度,而它被遗忘的速度也将是空前的。这么一来,12集还真是一个理想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