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财富聚集在泉州
去了泉州一趟,最大的感受是泉州有“三多”。
一是老板多,据说随便一个小门脸背后都可能藏着个大老板。不止一位当地人告诉我,泉州地方不大,但是GDP占了福建GDP的三分之一,其能量可想而知。
二是品牌多,鞋子有安踏、361度、匹克,衣服有七匹狼、九牧王、利郎、劲霸,食品有达利园、好吃点、可比克……泉州的老板们靠别人不屑一顾的商品打江山,鞋子、衣服、包包、雨伞,甚至糖果。
三是啤酒多,占据福建人口1/5的泉州消耗了约占福建省总产量1/3的啤酒,人均啤酒消费量高达80L,在全国都得排上前几名。
这三多直接影响到理财周报选择报道的公司,匹克、梅花伞、惠泉以及成达,有些你耳熟能详,有些也许是你第一次听说。
与这些企业对话,涉及的内容大多相同:产品、市场、渠道、营销,更细致一些,产品的分类、毛利,市场的分布、重点,渠道的分类、延伸,营销的投入、比重。
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同一点:泉州人如何挣钱,或者说,泉州人如何挣更多的钱。
不同的的问题有相同的逻辑,对轻工业产品,更多的钱意味着更高的附加值,更高的附加值意味着品牌的确立,品牌的确立意味着产品的定位和目标清晰。
比如,匹克要做篮球鞋第一,所以他们在NBA领域精耕细作,死咬不放;比如,梅花伞要做世界伞王,所以王安邦飞去了巴西,要在南美市场开辟另一番天地;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说到的,比如安踏,比如七匹狼,比如达利园,我们会在今后对它们做更多的报道。
乍一看,泉州企业走的是和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相同的路子:贴牌,再创立自主品牌,然后上市。但是泉州企业有自己的气质,这些气质往往体现在细节里。
比如,匹克和梅花伞的办公室里都放有电动茶炉,客人来了先泡一杯龙井,谈话在茶香的围绕下进展得不疾不徐,话至深处而又有机锋陡现;
比如,成达的办公室里到处堆着一摞摞各式各样的拖鞋,惠泉的工作人员个个酒量惊人。
采访进行到最后,我往往会忍不住将谈话引至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财富聚集在泉州,不是福州,不是厦门。
匹克陈羽说,泉州自古就有海上丝绸之路,开放比较早,外向性强,加之福建人头脑灵活,敢想敢拼。
成达赵启鸿说,福建企业的资本底蕴不足,如果像珠三角那样只做加工,可能拿不到单,我们必须靠国内市场才能养活自己,阴差阳错造就了整个泉州品牌的成功。
此外,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泉州老板的话,“没有倒下的,一定会坚持下去。”
啤酒的故事
惠泉啤酒北厂的大门口有一道壮观的风景:几万只空啤酒瓶摞成两米高的瓶墙,透明的瓶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绕过瓶墙,走进惠泉的生产大楼,一股发酵的酒香扑面而来,这里的一切都在不断提醒你,惠泉是个什么样的企业。
此前,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泉州餐馆的桌面上摆放的大都是本地的惠泉啤酒。这家啤酒公司在泉州占据绝对垄断的地位,在整个福建市场的占有率也有30%,惠泉啤酒于2003年上市,大股东是全国性的啤酒龙头燕京。
“惠泉的目标是建成东南沿海的强势品牌。”惠泉啤酒的副总经理陈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在燕京“1+3”的战略布局下,惠泉啤酒是燕京布局东南市场的重要一环。
自2004年开始,惠泉啤酒的净利润增长率均在25%以上,即使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仍然有55%的净利润增长。
“啤酒市场是一个大家都看得见的市场,”陈新华说,“我们及时地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网络。”背靠整个福建最大的啤酒市场泉州,惠泉在区域性的市场上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