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换个角度学经济:趣味经济学100问》
景点中的饭店为什么在淡季也不关门——生产成本 轶闻趣谈 王永庆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备受推崇。 20世纪50年代初,王永庆表示要投资塑胶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可以降低成本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王永庆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 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决定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相信自己的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经济学聊天室 当然,台塑的成功还有其他方面的努力,如内部管理、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等,但最关键的是台塑通过将自己的产量扩大,从而达到成本降低,这是台塑成功的法宝。
![第54节:做个会卖瓜的“王婆”:厂商与经济学(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55784842421.jpeg)
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生产者要想获得利润,首先必须投入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支出就是成本,也就是生产费用。 在经济学中,企业生产者一般也叫厂商,是指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生产者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此就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扩大供给、增加收益。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用于固定投入的成本,它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机器、设备、厂房、管理人员工资等,不论产量是多是少都是不变的。可变成本是用于可变投入的成本,它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原料、燃料、工人工资等,产量多投入的多,产量少投入的少。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就是总的生产成本。 举个例子来说,辽宁兴城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这里的旅游业较为发达,一到夏季便游人如织,但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4月,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海滨的高级饭店和旅游景点的生意就很清淡,游人很少。不过即使是在旅游淡季,饭店和景点仍然在开门营业。既然这个时段赚钱不多甚至会亏本,他们为什么不关门等到旅游旺季的时候再开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