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铁规则(26)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以杨先生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有所不知的是,中国早在2002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由于国内矿山的品位低,只有进口矿的一半,但开采洗选的难度却很大,开采下来的成本大概是进口矿离岸价的数倍,国内钢厂自然更愿意买进口矿。武钢还有一些自采的国内矿,而依海而建的宝钢依仗运输便利,基本上90%的铁矿石都是靠进口。

  “就像是每天吃的大米涨价了,虽然很不情愿,但又不能饿着,连熬成稀饭来省着喝都不行,只能想办法多挣点儿买米的钱了。”当时一家国有钢企的采购部门负责人打了个极端但形象的例子来描述企业的处境,满腹牢骚却又无可奈何。

  2005年,“71.5%”这个不亚于重磅炸弹的数字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开始变成每年的经济大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计划经济时代,钢铁行业以“铁老大”的形象示人,在转轨后,这种形象也未完全从人们的印象中抹去。国内钢铁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前,进口铁矿石一直没有受到广泛关注,铁矿石价格谈判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其实早先的许多年,国外矿山卖给中国铁矿石,还要给我们回扣呢!”谈及铁矿石价格的一涨再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感慨道。

  李新创感慨这段美好时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2年的10多年间。当时的中国钢铁企业,铁矿石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这一切都要从宝钢追溯起。

  1981年,宝钢开始筹建。当时宝钢从国外进口了许多先进的设备,对入炉冶炼的原材料要求比较高,国内铁矿石的品位太低,没办法满足生产要求。

  那个时候,大家传统意识里都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矿藏丰富。其实当时国内探明的铁矿石储量有500亿吨,但绝大部分都是贫矿,品位只有30%左右,而宝钢的现代高炉设备需要品位在60%以上的铁矿石。

 第26节:铁规则(26)
  宝钢一期竣工投产的前一年,当时的冶金部部长李东治赴德国和日本考察,感触颇深。在德国,李东治看到钢厂放着鲁尔区周围的大矿山不开采,都千里迢迢地从国外进口矿石,十分好奇。德国人告诉李东治,国外的矿石价格比本国的便宜,根本没必要自己开采;而且这样也是做好战略储备,等到世界上矿石紧张了再来用自己的矿石。

  当时一算账,中国去国外进口铁矿石,价格要比从国内买划算得多。因为国内交通不便利、开采难度大,铁矿石的开采成本远远高出国外。

  李东治后来又到了日本,发现日本没有资源可储备,干脆全部从国外进口,甚至连最基本的石灰石都从中国进口,就靠进口,日本也坐上了世界钢铁第一大国的交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63233.html

更多阅读

第43节:铁规则(43)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在三大矿利益链条之外还有“添油加醋”的角色印度。印度矿到中国主要是走现货矿,这也就意味着价格随时会发生变化。每当海运费上涨,三大矿出口的铁矿石的到岸价上涨,印度矿立马跟风

第42节:铁规则(42)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9.5%的涨幅并没有让国内钢铁企业感到十分满意,不少人都认为5%的涨幅更合理。但既然谈下来了,也只能接受。更重要的是,拿下首发定价权,没有再现往年谈判过程中的“屈辱”挣扎,已经让

第41节:铁规则(41)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钢协对此一律坚决回应:中国拒绝接受19%的涨幅。  5月29日,新日铁宣布结束谈判,接受了必和必拓涨价19%的要求。  只剩下宝钢在孤独地战斗,寻求打破国际惯例,设定“中国价格”。

第40节:铁规则(40)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谈判桌上无进展,谈判桌外的市场却变化不断。首先是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在此期间开始迅速增长,1月和2月进口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31.9%,铁矿石在各港口积压严重,企业库存大幅上升。商务

第39节:铁规则(39)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国方面自然也不甘示弱,咬住一个目标:降价。  中钢协率先放出减产的消息,召集国内45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代表召开“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提出减产5%的要求,以稳定国内钢价。

声明:《第26节:铁规则(26)》为网友买梦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