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铁规则(30)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这一次,中国的名字出现在了谈判桌上,但并不是作为谈判的参与者。在谈判中,矿企和钢企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日本和欧洲钢企受累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要求铁矿石价格下调。但矿企却振振有词地抛出了他们的立场:铁矿石价格应该合理上涨,因为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创出了历史新高。 给矿企底气的正是中国前一年海量进口铁矿石。 当年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就以每年20%的幅度在增长,2002年的进口量为1.15亿吨,接近当时最大的进口国日本。当年,建厂时设计产能仅600万吨的宝钢的年产量已经增加到了2000多万吨。 中国虽然并未经历2001年和2002年两次比以往都艰难的谈判,但付出的代价并不比日本和欧洲企业少。2001年和200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离岸价格已经分别增加了8%和9%,价格超过日本和欧洲钢企的采购价格。 这一年,争取谈判价格的权利和话语权终于在国内钢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2003年年初,由前冶金工业部改制成立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成立中国钢铁工业铁矿石战略研究联合工作组。中钢协的会员共有89家钢铁生产企业,联合工作组是由其中的14家大型钢厂组成,这些企业占到全国进口铁矿石总量的55%。 2003年11月,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拉开帷幕。矿业巨头们很快就抛出了强硬的要求:无论买家说什么,今年的铁矿石价格必涨无疑,给出的理由同样是中国需求强劲。当年的统计数据见证了“全球最大的吸铁石”诞生:中国2003年进口铁矿石1.48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占全球铁矿石海运量的27%。 2003年12月15日,铁矿石谈判全面展开,中国首次走进了谈判场。代表中国的正是来自宝钢的刘永顺。宝钢是由国内14家大钢厂一致推举出来的,一则宝钢是国内进口铁矿石最大的利益相关方,二则宝钢拥有多年进口铁矿石的国际贸易经验,比其他企业更熟悉国际情况。 日本钢铁企业对中国的参与表示欢迎,他们认为,中方的参与不仅增强了买方的阵势,能够平衡谈判双方的力量之差;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同属亚洲板块,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盟友,对增强地区钢铁企业的谈判势力大有帮助。
在入场前,有必要先来熟悉一下谈判桌上的游戏规则。 根据当时的谈判机制,卖方以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巨头为代表,买方则是日本钢铁企业以新日铁为代表,欧盟钢铁企业以阿赛洛为代表,中国钢铁企业以宝钢为代表,形成卖方三家、买方三家的三对三谈判,形成的每年一次长期供货合同价格谈判机制。在谈判过程中,当一家钢铁企业与一家供矿企业达成价格协议并对外公布后,一般情况下其他企业均跟随定价。
更多阅读
第43节:铁规则(43)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在三大矿利益链条之外还有“添油加醋”的角色印度。印度矿到中国主要是走现货矿,这也就意味着价格随时会发生变化。每当海运费上涨,三大矿出口的铁矿石的到岸价上涨,印度矿立马跟风
第42节:铁规则(42)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9.5%的涨幅并没有让国内钢铁企业感到十分满意,不少人都认为5%的涨幅更合理。但既然谈下来了,也只能接受。更重要的是,拿下首发定价权,没有再现往年谈判过程中的“屈辱”挣扎,已经让
第41节:铁规则(41)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钢协对此一律坚决回应:中国拒绝接受19%的涨幅。 5月29日,新日铁宣布结束谈判,接受了必和必拓涨价19%的要求。 只剩下宝钢在孤独地战斗,寻求打破国际惯例,设定“中国价格”。
第40节:铁规则(40)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谈判桌上无进展,谈判桌外的市场却变化不断。首先是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在此期间开始迅速增长,1月和2月进口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31.9%,铁矿石在各港口积压严重,企业库存大幅上升。商务
第39节:铁规则(39)
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国方面自然也不甘示弱,咬住一个目标:降价。 中钢协率先放出减产的消息,召集国内45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代表召开“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提出减产5%的要求,以稳定国内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