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中钢协对此一律坚决回应:中国拒绝接受19%的涨幅。
![第41节:铁规则(4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54127736711.jpeg)
5月29日,新日铁宣布结束谈判,接受了必和必拓涨价19%的要求。 只剩下宝钢在孤独地战斗,寻求打破国际惯例,设定“中国价格”。 6月20日,必和必拓宣布与宝钢达成价格协议,涨价19%;6月21日,力拓宣布与宝钢达成价格协议,涨价19%;6月22日,淡水河谷宣布与宝钢达成协议,涨价19%。 中方鏖战半年多的铁矿石谈判黯然收场,“中国价格”并未出现。 事后,中钢协还是对宝钢在这次谈判中的表现给予了正面的评价。罗冰生在披露谈判详细过程时下结论说:“纵观整个谈判过程,是由中国主导。中国握有话语权,中方的态度、观点、依据被对手广泛重视,使得供方大幅度涨价的计划并未实现,现在达成的协议是一个折中方案。这次价格谈判,中国得大于失。” 罗冰生也指出了影响此次谈判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前期国内铁矿石进口激增,大幅超过实际需求,造成虚假繁荣,这样只是对供方有利,对我方不利;另一方面,国内有些钢厂和贸易企业通过长期合同进口铁矿石后在国内高价倒卖,同样也给了外方以谈判口实。 中国钢铁业继续翘首期盼着“中国定价权”、“中国价格”的出现。 时光如梭,中国钢铁企业很快等来2007年度的国际铁矿石谈判。 谈判的结束同样也来得很快。 2006年12月11日,新一轮铁矿石谈判在上海展开。供应方强烈要求价格上涨,但被需求方日本新日铁公司、韩国浦项钢铁公司拒绝。双方确定于2007年1月8日开始举行第二轮谈判。 12月21日,谈判开始仅10天,中方就率先谈定了2007年度铁矿石的基准价格。宝钢集团在公司网站上发布了这一消息:宝钢与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就2007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作为结果,淡水河谷北部和南部生产的粉矿价格将在2006年基础上分别上涨9.5%。新的2007矿石年度的卡拉加斯粉矿和标准粉矿的基准价格分别为0.7320美元/干吨度和0.7211美元/干吨度。 淡水河谷也同时发表了声明,并称2007年的铁矿石价格反映了全球铁矿石市场的供求状况,而且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12月24日,处于舆论漩涡的中方主要谈判代表——宝钢的刘永顺谢绝了一切采访,开始休假。一位接近宝钢的人士悄悄透露,刘永顺担任谈判代表的两年来一直备感疲惫和压力,谈判完成后,私下表示不希望2007年继续出任代表。 在后来公开中方谈判策略时,刘永顺总结道,前几年的例子证明,拖得越久涨得越多。事实上,在铁矿石谈判中,钢铁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谁先达成一个价格并被全球接受,是这家企业能力的体现。刘永顺与中钢协商量的谈判策略是:先与淡水河谷谈下来,再谈澳大利亚两大矿山巨头。就这样,中国拿到了首发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