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投资智慧:大师的投资习惯》
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中国人喜欢努力工作;他们富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干劲十足;他们愿意为了明天的利益而推迟今日的享受。中国人还有海外华人的成功作为例子。因此,罗杰斯这样说,让你的孩子学汉语吧! 特别的建议 在一片阴霾之中,还是有一些亮点的。一些公共事业的股票仍然被低估了,尤其是公用核事业的股票。这些股票不会再跌了。罗杰斯非常看好北印第安纳公司、印第安纳公共服务公司、通用公共事业公司以及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股票。他还看好钢铁股、一些银行股,以及和农业相关的公司的股票。 要投资于国家,可以考虑投资印尼。 要做空,索斯比拍卖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迈克尔?斯坦哈特所管理的资金20年来收益率之高,在整个投资史上也是凤毛麟角的。如果你在1967年7月斯坦哈特管理的对冲基金—斯坦哈特合伙公司(Steinhardt Partners)成立伊始就投入10 000美元,那么20年后你就可以拥有100万美元。要是以年复利率计算,在扣除他的佣金后,投资的年复利回报率高达27%。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答案之一是斯坦哈特每年付给华尔街经纪人的交易佣金就高达3 500万美元。这么多钱可以买到大量华尔街的研究报告:长达100页的公司分析、经济前景展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事实上,斯坦哈特本人就曾经做过此类工作—他曾经是《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的记者,并做过洛布-罗兹合伙公司(Loeb Rhoades)的分析师。
![第21节:大师的投资习惯(2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53059044391.jpeg)
不过,斯坦哈特所感兴趣的不是华尔街的深度研究报告。在大多数投资者的桌子上,你都能看到成堆的公司年报和来自经纪人公司的分析报告。但是,如果你走进斯坦哈特的办公室,你会发现这里几乎看不到一张纸片。那么,斯坦哈特每年花这么多钱都买什么了?答案是斯坦哈特花那么多钱不是为了得到一些“预言”—当年他自己在“出货”时也曾故意制造过类似的“预言”;他花这笔钱是希望使每笔巨额交易都对别的投资者保持一点点优势。 另一方面,单单这些收益数字还不能完全解释斯坦哈特的巨大成功。斯坦哈特主要是靠压注“方向性运动”获得投资回报的。正如他所说:“我们进入债券市场是因为我们预计利率会朝着某个方向运动—我首先看的是市场大势,然后按照我对市场的总体观点选择股票组成投资组合。这与那种不顾市场大势,一开始就致力于寻找潜力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斯坦哈特可以被称做策略型交易者。首先,他形成一种大的和总体的概念—普通投资者在读报的时候也都会形成这种概念:日元将对美元升值、通货膨胀将恶化、石油股反弹的时机已经到了。有了一个总的概念性框架,斯坦哈特着手寻找个股。由于付了那些佣金,他会不断接到华尔街打过来的电话,向他提供一些可能有利可图的交易的消息。“我们将调低对通用电气下个季度的盈利预期!”,“花旗将调高巴西的信用等级!”,华尔街的一些公司影响力非常大,他们的看法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市场走势。当这些公司的主要分析师有新的想法时,斯坦哈特希望自己能接到“第一个电话”(first call)。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分析师的观点一定对,但是只要那些在斯坦哈特之后接到这些分析师电话的人认为是对的就足够了。因此,如果明天报纸上说某位大师相信德州仪器公司前景将转好,而你发现这只股票已经在涨了,不必感到奇怪:斯坦哈特(或另一些斯坦哈特们)或许早已得到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