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印象
关于公司不上市也是段永平和巴菲特在饭桌上的话题。当段永平将自己公司不上市的情况介绍给巴菲特后,巴菲特提到他认识的一位企业家,宁愿自己的身家缩水一半也要让企业退市。这句话并非对上市和不上市的对错进行评判,但段永平却从侧面得到了很大的肯定。
和巴菲特吃饭永远能激起人们的好奇。段永平说,“这种饭局往往是七八个人在一起,三个小时,自由地攀谈,”并不是全由他发问,虽然他掏了大价钱。谈话的话题则包括投资、人生和慈善,“我们还会聊到高尔夫、桥牌和女朋友。”
谈投资时,段永平问巴菲特犯过哪些错误。“他说十多年前投资过一家公司,本来只值4个亿,但他却用了40亿。现在这家公司的价值是零,已经破产了。”最让段永平印象深刻的是,巴菲特会用高尔夫来比喻投资。“他说投资犯错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少犯错。”“投资就像打高尔夫,要是每一个都打得很好,那就不好玩了。高尔夫主要是看整体成绩打了多少杆、多少洞,而不是看某一个部分。大部分人都更关注为什么你这一杆打得这么好,其实高尔夫是用全场来计算你的成绩。”
段永平印象中的巴菲特是个非常低调、谦和同时风趣的人。他曾经在餐桌上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巴菲特凑过去和他耳语,其实那时巴菲特什么都没说;一张是巴菲特拿着自己的钱包拍照。还有一件事感动了段永平:“巴菲特离开的时候,他的司机开了一辆特别像卡车的车过来,这辆车和美国最普通蓝领开的车别无二致,只见70多岁的巴菲特身手矫健地爬了进去。”这一幕至今仍刻在段永平的记忆中,尽管他早已知道巴菲特不是一个奢侈的人。
和巴菲特吃饭,段永平最不高兴的就是人们总是问“值不值”。段永平说了个故事:过去,段永平曾经买过两只航空股,在他想象中这么多人坐飞机,应该是很有空间的。但是巴菲特却告诉他这是个tough business(困难的生意),后来段永平自己明白了,“航空业没有差异化,只能打价格战。”他卖出了其中一只,避免了不少于5000万美元的损失。而这些都是巴菲特曾经犯过的错误。“这么宝贵的经验巴菲特一句话就告诉你了,多便宜啊。”
段永平说,其实巴菲特告诉他的,大部分都在其他地方讲过,“如果没讲,那就太值了。”
今年6月,段永平再次与巴菲特相聚午饭。“对我而言,这次吃饭和上次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说在金融风暴中,和巴菲特吃饭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坚定了价值投资的信心”,“以前不那么坚定的东西经过这顿午餐,我更加坚定了。”
美国生活
谈人生是段永平和巴菲特交谈的一大主题。同样经历过丰富人生的段永平禁不住被巴菲特的谦和所迷惑。他忍不住问这个老人,“你会不会生气?”巴菲特想了想说:“没有。”为什么?“因为不值得。”
“生活应该是个慢慢的东西,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就可以了。”段永平说自己在美国每一天都很开心。在美国,因为孩子要上学,他很少去旅游。他有一双儿女,孩子似乎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心。对于孩子,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能开心、健康成长,接受好的教育。”他说他并不指望孩子们光宗耀祖。
有一次,10岁的儿子问他,“奶奶这么大年纪不工作了,花钱怎么办?”段永平说“当然是爸爸赚钱养活奶奶”。他顺势开玩笑问儿子:“爸爸将来老了,你会不会赚钱养活爸爸?”儿子犹豫了30秒,回答说“会”。“小孩子还是很聪明,知道不能让爸爸失望。”不过这说明小孩子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容易。当然,段永平在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还是很感动。
段永平说他自己没受过很传统的中国教育,所以也不会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但是,他会尽量让他们学中文,用中文和他们交流。此外,他还坚持至少一年带他们回一次中国。
在美国,段永平的生活很规律。很多时候,他一天三餐都在家里吃。为此,他还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个菜园子,自己种菜,想吃什么就种什么。
对于西餐,他也很能适应。其实他的饮食和在国内区别不大。在中国,他说自己的口味也很难以中式来一言概括。比如广东人喜欢喝汤,他就不大喜欢。在中国他也不大吃辣。
语言是他在美国最不习惯的地方,以至于他为了提升语言水平还专门和巴菲特发邮件把见面时间往后推。这也是他一直未能融入美国社会的主要原因。试想,连对方的笑话都理解不了,何谈融入。
不过段永平还是会经常和美国人在一起。比如,每周他都会和很多美国人在一起聊天、打牌。让段永平有些诧异的是,在2007年到2009这两年,尽管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但是和美国人在一起几乎没谈起过经济,他们只是谈谈自己的一些情况。尽管也许他们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经济危机仿佛和他们没有关系。这和中国人只要聚在一起就要谈经济危机,甚至连剃头的也要谈金融危机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