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创业史诗:创业中国60年(三)



  1966~1977

  草根经济潜滋暗长

  创业史定位: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创业史,远非人们想象中一般苍白。这是一个表面贫乏,暗流涌汹的年代,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正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中萌芽、生长,冲击着最后的体制壁垒。

  时代描述:

  1966年初夏的北京闷热多雨,天空中好像整天压着一层灰色的“棉被”,让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这一年的5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 *** 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抓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赫鲁晓夫”成了运动的主要任务。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这场运动本来准备搞三年,谁料,它竟一直持续了十年,成为一场空前的大浩劫。

  文革造成空前的社会伤害和经济损失。在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457亿元,与日本相当。而到197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所主持的引进工程,成为这一阶段国家创业中惟一的一抹亮色,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引进工程可以被看成是1978年对外开放的一个前奏;而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也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地里萌芽、生长。

  十年文革对中国创业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大大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然而也将计划经济的弊端彻底暴露,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心理和体制空间。

  国事飘摇,局势动荡,中国走到了一个无比微妙而重大的十字路口。

  创业史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从北京开始,席卷整个中国。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省萧山县金一村童家塘,一个21岁的年轻人正把几年间修自行车、搞粮食加工攒下的全部家底1150元钱盘点好,连同账本、印章全部交给大队,然后领回来一块公社大队农机修配厂的牌子,开始搞起集体工业。资产归公后,他做的东西比以前多了起来,开始为钱塘江工程管理局服务,生产铁路上小轨道的零部件。这样一干就是三年。

  在新中国60年的创业史中,这个当时仍显稚嫩的年轻人是一个不得不被提及的人物,因为他的名字叫鲁冠球。

  1969年的一天,一位在县城当干部的邻居告诉鲁冠球,中央发了一份文件,说每个大队可以搞一个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鲁冠球马上打了报告,把工厂改名为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这时他已经有了4000元钱。很多年后,鲁冠球就把自己的创业之年定在了1969年。

  乡镇企业“前生”

  在1966~1977年间的中国农村,尤其是江浙及广东沿海一带,像鲁冠球这样的小作坊式队社工厂并不少见。这些为了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劳动需求而建立,被默许存在的小企业,独立于国家计划体制之外,到1976年,数量已达到10万个以上。在改革开放到来的时候,这些天生地养的社队企业摇身变为乡镇企业,“意外”地成为了活跃市场和冲击计划体制的第一股力量。

  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上海马陆公社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者。文化大革命前期,由于“外宾参观需要”,马陆公社再掀工业发展高潮,能吸纳较多劳力的服装厂和五金加工厂大量出现。在那个财富真空的年代里,马陆公社的成功真实刺激了大批队社企业的产生,并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样本。

  在200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并列排名在第34位的是一位名叫张静章的老人。他的宁波海天集团有一个并不华丽的“前生”——文革中诞生的江南农机厂。

  1966年,今天的海天集团董事长张静章拿着100元流动资金以及几台破旧的机器开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那时,海天还只是一个安家在破庙里的小五金厂。他们从废墟堆里挖出石板,拼凑成工作台;从废品堆里捡来废弃的机件,再找人维修一下就是设备;没有男劳力,二十几位女工便是厂里的主力;摘下来的棉花去籽后卖给国家,5个月时间赚了4000元,便是厂里的第一笔收入。1972年的一天,张静章偶然看到有人穿了一双塑料凉鞋,从中受到了启发,从那年起,海天开始生产注塑机,从此一脚踏入塑机生产行业,由一家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今天产量世界第一、规模中国最大的塑机生产基地。

  同时成功的还有今天我国最大的空调和小家电生产厂商之一——广东美的集团。

  1968年,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并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年份。当时的中国,企业绝对不是主角。而美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艰难地诞生和发展。

  何享健,美的集团的创始人,当时不过20岁出头。

  在看到马陆公社的相关报道后,1968年5月2日,何享健带领23位顺德北滘街道居民,每人集资50元,另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共筹得资金近5000元,正式创办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由何享健任组长,以“生产自救”的形式开始了最初的创业。当时的生产厂房由生产组组员用竹木和沥青纸搭建而成,生产场地约为20平方米。生产组组建初期,主要生产塑料瓶盖,设备是手工操作的简单机械,材料是回收的尼龙纸、塑料布,当年的美的人就靠这些家当,有一单接一单,艰难度日,直到历史把一个动荡年代中难得的机遇推到了他们面前。

  夹缝中的机遇

  1973年,经过六年政治运动的折腾,国民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状态,商品供应极度贫乏。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陈云被调回北京,重启“吃穿用计划”,主持了新中国的第二次大规模设备引进,四年内共引进26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成套设备项目,同时对无比涣散和无序的企业管理进行了整顿。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创业方面不多的一笔亮色。新建了一批民生产业的重要工业基地,为日后的经济复兴打下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这次国家创业行为为中国民生产业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配套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给大批手工作坊式的队社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1973年,“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开始生产药用玻璃瓶(管)、皮球等产品。当时公社给了何享健最大的支持——一张人民公社红印介绍信。何享健拿着这张介绍信,到派战枪声零落的广州各大药厂去讨业务。生产组居然在文革的岁月中,倔强地生长起来了。

  1975年,北滘塑料生产组更名为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转为公社企业,并增加了农机维修业务。经过8年的发展,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近4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对于一个公社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集体经济。

  当时,全国的社办厂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公社发展农机不得不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一大成果,宣传画上到处有新时代农民驾驶着拖拉机作挥手状的光辉形象。

  当何享健得知汽车拖挂车必须安装刹车阀才能上路的信息后,便决定为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配套生产汽车挂车刹车阀。1976年5月4日,原“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主要生产汽车挂车刹车阀,兼营汽车橡胶配件,成为专一的汽车配件生产厂。

  在抓纲治国的口号下,农村的机械化确实跃上一个台阶。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迅速红火起来。1977年,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当年产值达24.4万元,利润2.6万元,为之后美的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创业前奏

  队社企业的独特性质,让一些“始作俑者”看到了个人创业的可能。在资产关系上,当时的队社企业属于公社或生产大队集体所有,不过,它们的经营活动却操控在某些“能人”手中。尽管在当时,也许他们还只是无意识地进行着生产经营活动,也许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吃饱饭或“挣工分”,但借助这一平台,他们确实在奏响最初的创业前奏。

  戎纪华,浙江慈溪第一代企业家。不少慈溪的企业家奉其为榜样。

 新中国创业史诗:创业中国60年(三)

  1974年,队里酝酿让一些人去搞副业,贴补生产队收入。戎纪华因少年时曾在无锡一家小百货店里当过学徒,被认为是合适的人选之一。

  几经周折,戎纪华联系到无锡的一个国营电度表厂。当时他手里还没有任何产品,只是跟对方讨论,看对方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合作的可能。几次商谈下来,对方同意让戎纪华的小厂生产电度表里的塑料数码字轮,如果合格便低价购入。

  戎纪华拿回来这个“项目”,一年后,这个小零件终于试制成功了。无锡那家电度表厂用不了那么多的小轮子,于是,戎纪华负责跑销售,从1976年开始,他一个人跑不过来,就带了7个人出去跑。这个小轮子被销到全国许多电度表厂。1977年全厂有了8万元利润,1978年利润跃升到20万元,1980年达到100万元。戎纪华成为大家公推和公社任命的厂长。1981年这个社办厂年产值首次超过1500万元,利润458万元,是当年浙江全省社办企业第一名。改革开放后,戎纪华通过企业改制,成为这家股份制现代化仪表生产企业的老板,而他最初带着出去跑销售的7人中,就有6人自己办企业做了老板。

  创业的暗流正在政治运动的冰河下悄然涌动。

  曹德旺,今天的福耀玻璃董事长,中国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安装了他所属公司生产的玻璃。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他开始独立贩卖水果,每天凌晨3点起床,骑3小时自行车到福清市采购水果,然后再回镇上销售,点滴积累后来的创业资本。

  郑元忠,改革开放后“柳市八大王”中的“电器大王”。从1973年开始,他先后创办了柳市五金制品厂、乐清胶木电器厂、乐清无线电元件厂等数家队社企业。

  蒋梦兰,现在的浙江联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75年,时任联丰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和会计的他,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筹资2万元,邀上4个人,“半遮半掩”地办起联丰玻璃钢厂,当年生产出7台冷却塔,销到外地后净赚5万元。

  十年文革对中国创业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大大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然而也将计划经济的弊端彻底暴露,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心理和体制空间。文革期间,政治运动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无论“美的”还是戎纪华们,他们所做的一切仍仅停留在解决生存需要的层面。然而,前奏毕竟已经隐约响起。无论对于新中国还是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一股激情四射的创业洪流即将到来。

  备忘录

  ●1966年,孙静章用100元流动资金创办了江南农机厂,成为海天集团前身。

  ●1968年,广东美的集团前身“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创办。

  ●1969年,鲁冠球把公社大队农机修理厂改名为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开始了创业之路。

  ●1972年,新中国的第二次大规模设备引进开始。

  冯根生被宣布任命为杭州中药二厂厂长,这家中药厂正是日后中国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1973年,“柳市八大王”之一郑元忠创办柳市五金制品厂。

  ●1974年,张小泉、王麻子剪刀等一批老品牌开始恢复生产。

  ●1975年,现在的浙江联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梦兰办起联丰玻璃钢厂。

  ●1977年,安徽省农村开始出现生产责任制,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前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63036.html

更多阅读

《新中国60年语录》 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

大换藏书屋dahuan5856 《新中国60年语录》编辑:大换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60年60句”专题,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言说,是最鲜活的历史记忆,我们期望在寻找话语变化的小叙事中,把脉时代变迁的大意义。(绿色积极健康版)1949

新中国60年儿歌童谣的印记 儿歌童谣

引言:每个人的心中都一定会珍藏着几支不朽的歌,而其中必定有儿时的歌谣。儿童歌谣不论是由稚嫩悦耳的童音唱起,还是由老奶奶沙哑的嗓音哼出,都必定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童年的回忆与共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潺潺的小溪流,去找寻那新中国60年

美国人拍摄的中国60年大庆阅兵 60年大庆阅兵式

美国人拍摄的中国60年大庆阅兵元旦过后,眼看着就要过春节了,都说佳节倍思亲,打开邮箱,我收到生活在海外多年的表姐发来的邮件,她说海外华人最自豪的,就是祖国的强大!她给我发来了20多张美国人拍摄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照片。我打开看了,虽然

杜邦:200年企业的中国25年(1)

1787年,E.I.杜邦一家人,乘上布鲁克斯船长的美国鹰号越过大西洋[17.80 -0.67%],避开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奔赴美国这个新成立的国家。5年之后,杜邦兄弟二渡大西洋,在美国创立了杜邦公司,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延续了207年的工业王朝。 杜

当代石油石化 经济共和之道——中国石油石化工业60年(3)

  在石油大会战时的工人看来,祖国是工农的祖国,是全民所有的祖国。这种自我理解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种激励机制,都必须最终转化为激励对象的自我想象。也许某些经济学流派会认为这中间可能有虚幻的自我想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

声明:《新中国创业史诗:创业中国60年(三)》为网友原丶幵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