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师,青年精英,职业模范,面对面传业授道。作为团市委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春暖浦江行动”的重要工作项目,自今年3月份推出以来,上海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已陆续推出90余名主讲嘉宾、120余个讲座选题。
通过“菜单式”的服务,上海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充分调动了各级团组织的积极性,得到各基层团组织的热烈响应。截至6月中旬,共有近40家基层团组织提出讲座承办申请,在全市各高校、社区、园区及郊区共举办相关讲座60余场,1万多名青年踊跃参与,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创业频道及上海青年创业服务平台作为大讲堂的官方活动网站,提供在线讲座免费观看服务,为更多青年了解大讲堂提供了便利。截至6月中旬,共有近5万人次访问活动官方网站。
第二批嘉宾代表建议
【徐本亮】
不怕没机会,就怕没眼光
我经常听到一些想创业的朋友会这样抱怨:“别人机遇好,我运气不好,没有机遇。”这都是误解。机遇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识别它。比如修自行车,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生意,但是我的学员朱耀清他就把修自行车做成了很好的创业项目。朱耀清原来是上海永久股份公司的下岗工人,1997年下岗以后,他抓住了上海高校后勤改革的机会,2000元起家,在复旦大学开了一个自行车维修店。现在先后在上海十多所高校建立了自行车维修点。不仅自己成功创业,还带出了54个小老板。这个例子说明了“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眼光”。
创业机会主要来自五个方面:问题――寻找创业机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善于去发现和体会自己和他人在需求方面的问题或生活中的难处;变化―――创业的机会大都产生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环境变化了,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创造发明―――创造发明提供了新产品、新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创业机会;竞争―――如果你能弥补竞争对手的缺陷和不足,这也将成为你的创业机会;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例如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围绕“水”就带来了许多创业机会。
【庞升东】
将自己做的事培养成兴趣
要把一个事情真正做好,我自己感受最深的,还是要能把当下在做的事变成自己的兴趣。
比如,当下同学们要做的事是就业,那你们就要有兴趣将这个事做好,而不能产生畏惧心理。就业以后,在单位分到新的岗位上,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先把基础工作做好,再谈发展,将本职工作发展为自己的兴趣。
实际上,这也是老师和社会教育我们的,“要增强可塑性”。可塑性强,其实就意味着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而不是单一的能力。我想,这也是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因为一个人一旦拥有自己的事业后,你必须去做很多你以前没有做过的工作,而且每项都得做好,没有兴趣是不行的。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将来不管第一份工作是什么,一定要记得,将自己要做的事,培养成自己的兴趣,然后将它做好。你们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努力是白费的,努力的回报不在这里,就在那里,不在此时,就在彼时。
【周知明】
学生创业要懂法
大学生创业,必须对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有最基本的了解。无论创业规模大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外业务交往中需要了解合同法,对内管理员工需要了解劳动合同法。对法律的了解并不意味要求每一名创业者都成为法律专家或律师,而是需要有法律概念。有基本的法律概念就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原则性判断而不至于太过荒腔走板。
充分了解自己的合作伙伴并签订有效的内部协议。参与外部竞争必须有稳定高效的内部环境。合作伙伴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情况就是没有事先进行明确的权利义务约定而产生的。因此,即使合作伙伴是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但仍然需要进行投资协议、管理协议、分配协议的约定。将来大家照约定办事,可以省却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及烦恼。
【苗俭】
技术工人也能成才
作为一名在上海航天局工作的普通技术工人,又是一名女同志,压力很大,但我坚信“技术工人也能成才”。
我刚从技校毕业后来到上海航天局第804研究所成了一名普通的铣工,开始有失落和遗憾,但后来认识到人的职业虽有差异,却无高低之分,只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工作。
从此,我与铣床结下了不解之缘。上班时认认真真地跟随师傅学技术,仔细观察,潜心揣摩,不懂就问,大胆实践。下班了,细心地回味师傅传授技术时所讲的话,不弄明白决不罢休。工作一年后,我就开始独立操作机床,并参与技术攻关。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和韧劲,我24岁成为技师,27岁破格被评为铣工高级技师,29岁又被评为数控加工高级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