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少林寺营销
世间法
释永信,这个在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和尚,能否算得上高僧,恐已非当代人所能评价了
文 | 本刊记者 何伊凡
嵩山已是寒冬,昆明依然鸟啼花笑,无限生机都在心头眼底。
少林寺监院释延江来到昆明将近一个月了,还没有拜访昆明佛教界,与当地的寺院交流,这要等待宗教部门的安排。
官渡区民宗局局长豆卫保对此有些犹豫,原因之一是这件事在云南佛教界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在观望,想冷一冷再说。
释永信和少林寺,非但在佛教界,在宗教界、文化界都吹入一股新鲜之风。易中天对他心有戚戚焉,“我在学术界没有争议,释永信在佛教界也没有争议。我们都是圈里的跑到圈外了,然后被人们一顿暴打。”
释永信曾说,他和少林寺现在所做的一切,就像盖房子,在做基础打桩子的时候,别人看了很难看,也会觉得不舒服,但只有建筑师自己明白它成型后的样子,等他真正建成后,人们也就接受了,也就觉得好看了。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教授何建明觉得此言有一定道理,他记得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座谈会”上,学者们曾几乎一致肯定释永信及少林寺进行的佛教发展新模式探索。“现代中国佛教,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模式,而只有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因此它将是不断探索的多元化模式。”何建明说。
佛法分五乘,其中分为世间法(又称“人间佛教”)与出世间法。在佛家看来,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清末民初,寺庙管理制度已积弊丛生,于是太虚大师呼唤“僧伽制度改革”,虽然遭遇许多反对与阻挠,却开创现代人间佛教之路,而台湾星云大师心仪太虚大师的改革主张,领导佛光山,成为半个世纪来中国大乘佛教界进行现代化与世界化探索的代表。何建明认为释永信也在探索类似道路,回应少林寺所处时代与环境的挑战。
在上世纪80年代末,释永信可能确曾受“人间佛教”影响,但少林寺是禅宗祖庭,信徒对其内核有一个宗教本位的期待,它历史上以武称雄,公众对它有一个传奇的想像。但它又毕竟是今天的少林寺,要纳归在今天的社会政治经济体系中,不得不去主动适用,接受指引。
“它历史上就是这么一个存在,今天仍然是这么一个存在,我们
不用给它找任何参照物。”中国佛教在线总干事安虎生说,“佛教讲,‘道在人宏、非道宏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传承没有惊才艳艳的人物产生,那它是苍白的、概念化的。少林寺这个法脉常常会输出一些优秀的人物,永信大和尚是当今的一个代表。”
也有宗教界人士向本刊透露,对很多年轻的僧人,释永信在激荡他们的内心,一些老僧人对少林寺略有不同看法。“当前佛教界的气氛是独立做事的,谁也不管谁。大家有事儿凑一块儿,能帮忙就帮忙,不能帮的互相也不攻击。”
宗教管理部门对少林寺的态度尚比较开明,针对社会上有关少林寺“商业化”的质疑,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曾表示,支持少林寺“利用自己的长处服务社会的探索”。他觉得少林寺有自己的做法,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商业化,“我们反对随意扣上‘商业化’的帽子。”不过,叶小文也认为确实要注意商业化倾向。
早在1992年4月,宗教界领袖赵朴初先生考察少林寺时就曾强调:“这里主要还是禅,现在惊天动地的是少林的禅,不是少林的拳。”并在立雪亭前赋诗:“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也算是对少林寺的善意提醒。
记载著名僧人的传记《高僧传》中,评价一个和尚能否称得上高僧,标准有十条之多,有人会讲经是高僧,有人善修庙也是高僧。释永信,这个在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和尚,能否算得上高僧,恐已非当代人所能评价了。
[评论]
现代佛教的“少林寺模式”
这个典型虽先进,但并不意味少林寺所进行的各种探索都将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普遍趋向
文 | 何建明
少林寺和方丈永信法师,无疑是近些年来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它反映的是中国佛教在改革开放初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积极和创造性的调适,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在当代复兴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太虚大师民初发动佛教改革以来,中国现代人间佛教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那么,现代佛教的“少林寺模式”到底有什么特点?
首先,佛教现时代性的自觉认知。所谓佛教的现时代性,就是指佛教如何契理契机地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即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以保持佛教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一点上,释永信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与其被市场化所吞食,不如积极地迎接市场化的挑战。
再者,传统形象的现代品牌保护。中国佛教的许多祖师道场和名山道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形象,如四大名山与四大菩萨,云门禅与云门饼,柏林禅寺与赵州茶等等。人们谈起少林或少林寺,就自然会想到少林武功或少林拳,这些都是少林寺的传统形象,拿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来说,就是品牌。释永信就以现代法律手段很好地维护了少林寺的传统佛教文化形象。
其三,引入现代管理与经营理念。中国传统的寺庙管理主要是僧伽和合共住和依“百丈清规”建立起来的丛林制度,后来演变为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子孙庙、子孙丛林和传法丛林为主的多种形式。在当今市场化的现实处境中,寺庙管理不可能仍然维护传统子孙系统或丛林制度。在借鉴现代管理经验方面,释永信在当代中国寺僧界有开风气之先的胆识与勇气,如他们聘请了专业的物业公司维护寺庙,对外传播方面,也积极采用现代管理中的会员制模式等。
但是,这个“先进典型”,并不意味着少林寺所进行的各种探索都将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普遍趋向。事实上,现代佛教的“少林寺模式”,也存在着自身需要关注和努力改善与解决的内在困境。
首先,名人与媒体效应对宗教主体性的挑战。比如说,邀请一些完全不懂佛教、甚至是完全否定中国宗教文化的明星名嘴,“齐聚嵩山论禅”,博大精深的中国禅佛教文化只是成为明星名嘴们调侃的对象。这表面看起来有利于向大众传播少林禅佛教,实际上使少林禅佛教俗化了,对少林寺的佛教文化主体性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其二,佛教文化中术与学的实践偏至。现代的宗教文化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释永信和少林寺僧们充分认识到禅佛教是少林寺的根本和中心,少林武术只是少林寺禅佛教的一种方便法门,因此还提出了“少林学”和“武术禅”的概念。但是,在少林寺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除了举办过几次少林禅佛教学术会议和“少林问禅”活动,少林禅佛教的文化学术还相当薄弱,缺乏具有自身特色和相当规模的现代文化学术的研究、教育与传播中心和文献资料中心,这与少林寺现有的发展基础、态势和社会及佛教界对少林寺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如果长此以往,少林佛教文化有术而无学的局面终将制约少林寺成为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形象。
少林寺就是少林寺,它那得天独厚的历史、宗教、文化和地理等优势和在改革开放之初期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些创举,并不具有普遍性。同时,释永信就是释永信,是这个特殊的时代和少林寺选择了释永信,也是释永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选择了少林寺和少林寺的现代发展模式。
“少林寺模式”给现代中国佛教界的重要启示,就是释永信和少林寺僧们积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愿力、智慧、勇气和自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