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爱拼才会赢的成长基因
这里自然资源贫瘠,“地里只能种地瓜,山上处处长石头”。于是当地人扬帆出海,海外侨民赚了钱,输送回资本、信息、订单以及改变的“种子”。
偏偏这里人力资源又丰富,人多了要没事干便只有到处找人打架,于是有了享誉全国的“农业学大寨,大家学陈埭”的口号。这里宗族观念深入人心,当年的阿拉伯人为了追求财富远赴这个东方大港,留下蔚蓝色的经商传统,也留下一群姓丁的陈埭人。
海洋文明滋生出拼搏基因,“你能赚钱,我也能!”甚至连“爱拼才会赢”这句被无数闽商信封的人生格言也发源于此。
于是当一个崭新时代来临,“中国运动鞋之都”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得以满足,那股生生不息的商业力量终于奔涌而出。
2008年6月3日,香港四季酒店。在谢霆锋、潘玮柏、蔡依林等演艺明星的簇拥下,特步总裁丁水波彻底喝醉了。这个38岁的晋江男人终于把企业带到了联交所。庆功宴上镁光灯闪烁,来自各界精英的祝贺声让人醉意难掩。陈埭、晋江、香港,丁水波跨出了标志性的一步,而这一步他用了20年。
向前倒退七个月,丁水波的特步国际进入上市辅导期。在回答了投资者成千上万个近乎刁钻的问题,以及经过数万公里的环球路演后,特步在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前夕,成功在港上市,募集资金约21亿港元。
再向前倒退七年,特步刚刚创牌。这个外贸市场的隐形冠军在转战国内的七年里,确实给了它3000多位同城兄弟“飞一般的感觉”。2001年,特步的产值只有9000多万元;2002年特步年产值迅速突破2个亿,翻了两倍,到200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0亿元。
什么叫领先,一个创牌仅七年的企业,在一大堆体育用品品牌的夹缝中弯道起跑,特步领先的不仅是速度,而是踩准了时尚体育这一空白地带继而催生出的超越基因。
什么叫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这个唱歌爱唱《爱拼才会赢》,性格内敛、家族观念强烈的福建商人,身上没有许多大企业家的杀伐之气,却在经济危机的风雨飘摇中手握21亿港元现金流。
丁水波心中的战车发轫于20年前乌河边的制鞋竹棚。那一年,他拿出自己当学徒时积攒的500元钱;那一年,他从附近山上砍树给自己做了第一张制鞋工作台……
乌河起步,打拼天下
1987年,在福建晋江一个名叫陈埭的回民镇,丁水波告诉父亲丁金朝,他要退学了。
和所有出生草根的商业领袖一样,丁水波退学的原因很简单,希望帮家里把生活过得好一些。此时的晋江改革之风日盛,与浙江温州、福建石狮并称“全国三大民营经济摇篮”。几乎一夜之间,许多前些天还在地里插秧的农民洗脚离田,摇身成为穿西装打领带的乡镇企业家。
丁水波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为村里开拖拉机常年奔波在外,生活的艰辛让丁水波很小便担起长子的责任。8岁时一个人光着脚跑街串巷卖油条,9岁时背着一个重重的冰桶顶着烈日卖冰棍。可以想象,一个瘦弱的小孩背着个大冰桶在田间地头高声叫卖时是什么样子,但丁水波的冰棍却总比别人卖得多。
究其原因,丁水波一次会进很多货,遇见地里的农民身上没有带钱,其他卖冰棍的往往扭头便走。而9岁的丁水波嘴巴甜,他会说叔叔你们先拿去吃,第二天再给钱也行!
回忆起这段苦日子,丁金朝的眼睛有些潮湿。但他不无自豪地说,水波在那时便种下了经营的理念。这也许是后来特步追求“客户、员工、企业三赢”企业精神的发轫。
到1987年,刚刚上完初一的丁水波正好17岁。
他敏锐地观察到自己身边的改变,那些被压抑太久的商业细胞如同被释放的精灵。如果一种生意好做,同村族人往往会群起仿效,继而如水银泄地般抱团涌向全国市场。而此时,丁金朝也从一名拖拉机手变成了一家咖啡作坊的小老板,和当时许多仿效“雀巢”取名的咖啡牌子一样,丁金朝的咖啡名叫“喜鹊”。
丁水波告诉父亲他要去学做皮鞋。这种当时只在归乡华侨脚上出现的“奢侈品”已经让十里八乡喧闹起来。对于穿惯了布鞋的陈埭人来说,制鞋是离他们最近的发财门道。
刚开始学做鞋如果稍不留神,锥子会深深扎入手指中,鲜血顿时涌出,年轻的丁水波却只能含着眼泪继续做。不到半年时间,他便将所有制鞋工艺摸得一清二楚。别人做鞋是一双一双地做,丁水波却先用七八个鞋楦把鞋鼓捣成半成品,然后再一双一双地完成。因为作坊里的鞋楦数量有限,一天下来他做得总比别人多。
100元,当丁水波将他第一个月挣到的钱交到父亲手上时,一个更大的野心已经在他心里萌生。“别人可以搞鞋厂,为什么我不行!”1987年,丁水波用打工积攒的500元钱,和两个结拜兄弟一起创办了三兴公司,倒腾起来。
就在同一时期,丁水波的同学丁志忠也已按捺不住,在距丁水波一河之隔的地方,他和父兄一起开起了自己的作坊。二十年后,这家名为安踏的企业与特步一起被戏称为中国鞋业的“东邪西毒”,同列中国体育用品前三甲。
与此同时,丁水波更多的同学或乡邻也纷纷踏入制鞋业。2008年,在陈埭约3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容纳了3000多家鞋企和配套企业。这个小镇每年要为全世界生产7亿双鞋。在陈埭鞋进入品牌战后,特步和它的40多个同城品牌运动鞋企更是一窝蜂占领了体育频道每一个广告空隙。CCTV5由此被戏称为“陈埭频道”。
生命中的第一个“王冠”
三个老板两个员工,在家门前搭起的竹棚里敲敲打打,不分白天黑夜地赶制出了三百多双旅游鞋。然而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一群草根起家的农村创业者,一无原材料采购优势,二无规模化生产条件,甚至连基本的销售渠道都没有,他们凭什么去占有市场?
丁水波唯一的优势便是一无所有,以及由此激发的改变欲望。
一个成都商人给了他机会。对方承诺把鞋拿到当地有名的荷花池批发市场代销,“至于订货款,现在确实拿不出。”
机会像是陷阱,丁水波却毅然把鞋发了过去。童年时卖冰棍的“辉煌”业绩,让丁水波深知诚信在生意场上的作用。这一点在特步今后的市场征战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鞋在成都卖得非常好。究其原因,靠近台湾的地理优势,让晋江鞋款式非常新潮,“拿来主义”是中国制造在起步阶段最见效的制胜法宝。一个月后,成都商人将货款和卖鞋赚的钱全部付了过来,只留了几百元生活费。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成为丁水波在销售上的长期伙伴,并要求他立马再做几百双鞋发过去。
成都市场的牛刀(博客)小试,让丁水波心中的战车再也停不下来。丁水波告诉记者,自己在创业的第二年便立志要做晋江最大的鞋企,而二十年来他获得的第一个王冠是“外销王”。
上世纪80年代末,凭借侨乡的传统优势,晋江开始出现零星的对外贸易。而到90年代,“倒爷”们俨然成了全国上下最为活跃的人群。“三兴”是晋江第一个做外贸的鞋企,第一双鞋卖给了俄罗斯。丁渐渐发现,自己的鞋除了可以换回卢布,居然还能换回皮毛大衣、钢材水泥,甚至还能换回飞机!只不过当时直接把飞机带回家的是那个名叫牟其中的重庆商人,而丁只是将自己的“三兴”鞋卖给了牟。
严格意义上说,丁水波通过外贸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而其接下来的征伐变得更加势不可挡。6年时间,市场版图从俄罗斯逐渐拓展到全世界40多个国家。
丁水波的操作手法现在看来有些简单:通过展会或者海外老乡的关系四处接单,一旦确定目标市场,便不顾一切将它拿下!比如1995年的“美洲之战”,初来乍到的丁水波硬是通过更低的价格和变化更快的款式,把订单从中国台湾、韩国鞋企手中抢了过来。从第一年的两三千双,到最高峰时的一年一两百个货柜(一个货柜意味着1万多双鞋),丁水波成为晋江地区枭雄级的人物。
1999年,“三兴”成为中国在海外销量最大、名声最响的鞋业冠军,其在美国、智利、西班牙等世界各地设有公司。与此同时,整个晋江地区还有45家工厂帮丁水波代工。“三兴”连续六年成为晋江鞋企中的纳税第一。
初春的陈埭,天空一片晴朗。“外销王”的桂冠,让丁水波心情大好,殊不知历史正和这个勤奋的晋江人开起了关于时间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