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在政策引导之下,不少大学生跃跃欲试选择了“创业”。但创业的道路,比就业更多艰辛。记者采访几位大学生创业者后发现,政策的扶持、对事业的热情以及一定的经验是创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
政策扶持:“零首付”催生“公关顾问公司”
创业个案:公关顾问公司
董晨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作为上海扶持大学生创业“零首付”政策的受益者,她刚刚开办了自己的公关顾问公司。 2008年11月,曾在“google”、“联合利华”等外企实习过的董晨琦就有了自己成立公关公司进行“单干”的想法。但繁杂的注册手续和过高的注册门槛,让她一度难以适从。 2009年,上海市教育、劳动、工商等多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给董晨琦们送来了佳音。比如,上海工商部门推出创业“零首付”的新政策,规定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创业,首期缴付注册资本从3万元降为“零”,创业后两年内分期缴纳即可。在短时间内,董晨琦办妥了创业所需的相关手续,公司顺利开业。她说:“公关在上海有很大的市场,我决定用3年时间,瞄准大学生为主要项目群体,根据他们的特点,策划、组织一系列活动,作为公司的起步项目。”目前,公司首个关于“2009届大学生毕业舞会”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3、4月,她会为这一项目寻找赞助,并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推广。 几乎每天,她都要在上海虹桥地区的办公室里和同伴们热烈商议项目的开展和执行。这位“创业新生”说:“我现在处于亢奋的状态之中。” 创业者谈:董晨琦说,政府为扶持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政策是“及时雨”,它能帮助创业者扫清很多障碍,希望这种政策能越来越多,并能得到更好落实。
兴趣驱动:团队激情成就“青年实验剧团”
创业个案:青年实验剧团
2005年入学的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21名学生,喜欢称自己为“导05”。毕业前夕,他们创立了“导05青年实验剧团”。这一创业项目,将要带动整个导演系毕业生的就业。 大学四年里,“导05”的绝大多数学生,都独立担当过导演、表演、编剧,甚至舞美、服装等多种角色。这些经历让他们不忍舍弃这片艺术天地。毕业之年,他们没有像许多人一样忙于应聘,而是回到了“导05”这个群体,共同创办了上海戏剧学院首个以学生为骨干的“导05青年实验剧团”。 “导05”的班主任兼导演系主任卢昂说:“他们在校排演了《阳台》、《巴黎圣母院》、《恋爱中的犀牛》等剧目,获得过广泛好评,这为他们的创业打下了基础。当他们把厚厚的一本创业策划书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 目前,“导05”创业已经引起了校方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学校表示,将对这个创业计划进行研究。将来,学校会用1-2年时间,和相关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合作,共同扶持这个剧团的发展,并将结合有关教育机构对戏剧的需要,排演和中、小学课本相关的课本剧,走进校园巡演。 创业者谈:“导05青年实验剧团”的核心成员马达说,“办剧团,是一种原始的艺术冲动。因为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人都热爱着戏剧这个舞台,并愿意为之努力而奋斗。”经验凝聚:“他山之石”促成“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
创业个案: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
从英国留学回来后,杨磊没有选择和她所学的生物化学相关的职业,而是创办了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 在上海,户籍老人比例已超过户籍总人口的20%,且老龄化程度逐年走高。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蕴藏着大量的创业潜力。在考察了传统的养老院、日托所和居家养老模式后,杨磊创办了别具一格的“伙伴聚家”养老模式。 在服务社的运作下,具有相同照料需求、有相似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的老人集聚到一户老人家里居住,每一户“伙伴之家”由3—6人组成。同时,入住老人可以将自己空出的房屋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社所提供的房屋中介出租,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服务社为每户“伙伴之家”提供护理工,因人而异提供全护理、半护理及日间基础护理等“菜单式服务”,并根据服务类型收取不同费用,实行初期阶段的收支平衡。 在杨磊看来,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较好地满足了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项需求,还有利于老人节省开支。 杨磊的点子来源于她在英国勤工俭学的经历。读书期间,她在当地一家名为“CareUK”的养老服务机构工作。这家机构建立的“伙伴聚家”模式,在英国老人中很受欢迎。她相信,在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老龄化城市,这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有一定的市场。 杨磊的服务社得到了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及街道的大力支持,已完成了注册并顺利开业。目前,她已招到4位护理工,并将对她们进行技能及理论培训。 创业者谈:杨磊说,即使是第一次创业,也不能是“零经验”,而是要经历一定的实习、见习经历,进入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