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以战争为媒介,英国取代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更是成为英国的手下败将,最终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繁荣富强,在世界各地均有殖民地,并掌握着货币格局中的绝对优势:“在女王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到17世纪,战争变得更加频繁,也成为压在每个国家身上的巨石,战争开支、赔款、重建费用、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等成本,都使得每个国家不得不四处筹集资金,一旦无法依靠正常的收入来应对战争开支,那么就只能借款打仗了。 “光荣革命”之前,英国的国王可以随意向民间及较大的金融寡头借贷。而这些人只要有钱,就必须借贷给国王;但归还的时间,都是国王说了算,即使事先约定好的利率国王也可以随意更改。以至于有人称,在中世纪,导致银行家破产的不是现代商品和股票市场的垮台,而是国王们不能如期还债。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家的破产不是因为经济危机,而是源于国王赖账了。借贷的不平等性,大大增加了国王融资的难度,直到“光荣革命”后,英国的金融体系才得以改善。 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废黜了国王詹姆士二世,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威廉被辅佐成为国王,这就是著名的“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形态,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使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有了眉目,君权由神授变为民授,国王之前以税收和贷款方式筹集款项的权力得到削弱,并逐渐向议会转移。国王的权力得到限制,不能随意“霸占”人民的财产,即使是国王借了钱,也要归还。 “光荣革命”后,英国继续卷入无休止的征战中,尤其是与法国的战争更是旷日持久,英国留下了长长的没有偿付安排的沉重债务的尾巴。即使经过“光荣革命”后,国王的借贷权力得到削弱,英国王室仍然在民间借贷时碰了一鼻子灰,这显示信任的建立需要过程。很多人有钱,却不愿意借给英国王室,他们担心会重蹈国王赖账的覆辙,况且,一旦英国在战争中失败,国王想要信守之前的信贷承诺都无能为力,他们照样会赔得血本无归。
![第5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32880538926.jpeg)
正如科斯原理所讲,制度是随供求关系,随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供求关系提出了改革金融体制的需要。英国王室打着战争与皇家血统的幌子,只能筹到很少的资金,保守的英国王室开始接受新事物和新的金融运作方式。 不管曾经他们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多么不屑,甚至英国与荷兰有过三次交战,迫使荷兰接受了1661年和1666年颁布的《航海法》,其中蛮横地规定,输入英国及其属国的货物,只能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输出国的船只。被英国人贬为“一个由海军保护的账房”的荷兰逐渐从海上领袖的位置上退下来。不过,行动迟缓的英国,最终还是模仿荷兰建立起英格兰银行,目的是协助销售战争期间的国债,通过贷出新发行的银行券获利,为英国应对战争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