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5)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旧经济的缺口在英国?为什么英国成为新经济取代旧经济最薄弱的环节?除了民主政治和科学革命,金融创新是英国工业革命又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尽管在工业革命早期,工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与总投资相比总是很小,并主要由家族、朋友和邻居组成的企业家提供,但这并不妨碍货币对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光荣革命”后,政府信用不再是口头承诺,开始债券化。1688年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1750年却高达7800万英镑,这说明政府的信用度不断提高,政府的融资能力也在逐渐增加;各种金融机构,如特许公司、合伙银行、保险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个人储蓄业务也如火如荼,为工业革命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英国政府在伦敦债券市场上小试牛刀,到1760年就达到了700万英镑的规模;金融衍生品花样繁多,借据转让、票据贴现、原始股认购、股票交易等让人们眼花缭乱…… 没有任何经济革命能够离开货币的支持而孤立地创造神话。在英国势如破竹的金融变革面前,工业革命有了腾飞的空间。1789年詹姆斯·瓦特设计出第一台可供实用的蒸汽机,机器开始与人争夺工作,工业格局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金融变革为由头,闲散甚至无所事事的资本,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技术、机器结合起来,创造出惊人的生产力。大工厂、大机器、大铁路在英国落地生根,大批量时代开始了,英国“雄赳赳,气昂昂”地迈上世界第一工业国的道路,这个小小的岛屿在后来的几百年一步超越了其他各国。 技术逐渐占主导,市场越来越广阔,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因主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自由贸易而名噪一时,他认为,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将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亚当·斯密挥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强大的英国变得越来越富有,贸易更加盛行,别国无论构筑起什么样的铜墙铁壁,都难以阻挡英国这个“小店主”的商品的涌入。
尤其是1815年,英国威灵顿公爵竟然在滑铁卢一举击败拿破仑,拿破仑的战争神话被打破,人们更加对英国的工业革命深信不疑,有人这样评价,“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而且,在战争中,英国不断为参战国提供枪支弹药等军需用品,以商品为载体,英镑被裹挟其中,慢慢向世界各国渗透。 以自由贸易政策为坚船利炮,英国制造凭借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在世界市场畅通无阻,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这样自豪地宣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双管齐下,英国实现了领土与贸易的双重“日不落”。到1850年,英国的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13000千米。普鲁士国王羡慕不已,“不列颠的经济地位发展到了国民生产和国民财富为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高度。”
更多阅读
第21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9)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没有谁比英国更对1929年的经济崩溃捶胸顿足。金本位制崩溃,英镑脱离了金本位制度,英镑再也找不到恢复绝对强势地位的机会,它标志着英镑作为世界的主要货币,开始走向衰落。 经济大萧条最
第20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8)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1929年9月,由于法兰西银行突然从伦敦提走黄金,英国不得不收缩银根。同时,英国可能与黄金脱钩的谣言四起,“高处不胜寒”的股票市场不可能对于这一痛苦的信号无动于衷。 到1929年10月23日
第19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7)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英国以金本位制度为撒手锏拖延时代末日的来临,时刻提防任何威胁英镑领袖地位的不利因素。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再次打破了英国的如意算盘。 1929年,世界经济刚刚从一战
第18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6)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其实,早在1918年1月,战争结局尚未明朗时,英国政府就任命战后货币与外汇委员会由英格兰银行行长孔立夫领导,制定3英镑17先令10?5便士兑1盎司0?917纯度黄金的旧汇率,以恢复英镑同黄金的可兑换
第17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5)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政府,公民和居民同时出现赤字,这在宏观经济学上是整个国家体系即将崩溃的信号,德国政府被逼到绝路,只得采取饮鸩止渴的自救方式——增发纸币。为了给不满的工人增发工资,政府不得不增发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