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3)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不幸的是,在战时大部分时间担任财政部长的卡尔·赫尔费里希并没有彻底改革财政制度,他深信,法国人和英国人将是最后的付账者,借款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他反对向利润和高收入征税,但认为有开征新税的必要性,向消费品如烟草、啤酒和烈酒、头等火车票和邮费等征税。利润在增加,薪水却受到损害,这种征税的不平衡,导致德国的国内财政问题重重,其物价指数由1913年的100上升到了1919年的213。
除了征税,德国也同样采取了其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1914年6月4日,德国终止用马克兑换黄金,组织战时信用银行,授权帝国银行把3个月期限的国库债券计入发行银行券的储备,把信用银行券算入现金。德国很想贷款,但事实上,愿意帮助德国的国家并不多,德国得到外部帮助的机会也并不多,这主要源于随着战争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对德国宣战的行列。 无论是战争国还是战败国,无论是英镑、法郎或者马克,都没有在一战中占到便宜。尤其是英镑,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胜仗打下来,其领袖地位反而摇摇欲坠,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1914年8月3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对德宣战时,外交部长爱德华·格雷爵士忧心忡忡,“在欧洲各处,明灯正在熄灭;在有生之年,我们也许看不到它再次点亮了。”欧洲的未来被不幸言中,自此,欧洲经济的强盛再也没有战前的光鲜。 不过,有人为一战付账,有人就会从付账中坐收渔翁之利,他们从容地在枪林弹雨中抢食战争蛋糕上的奶油,大有大快朵颐之势。 和平的不良经济后果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全世界用昂贵的代价换来了珍贵的和平。好日子似乎就在眼前招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为此欢呼雀跃。 战争结束了,却有一大堆头疼的问题让各国的政治家们斡旋,各国首脑各抒己见,拼命在各方会谈中争取自己的利益,但也有着共识——德国向胜利的协约国赔款,赔款数额留到和平条约中去解决。 经过无数次谈判,期间不乏反复的妥协、威胁与诱惑,著名的《凡尔赛合约》终于尘埃落定。作为战败国,德国损失惨重,失去了13%的领土,赔款1320亿金马克,加上出口税的26%,为期42年,所有海外殖民地都被战胜国瓜分,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能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等攻击性武器。当然,如此苛刻的要求,显然是德国谈判代表不愿意接受的,1921年5月协约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德国人再不接受,后果自负。后果自负这个字眼其中蕴涵的威胁不言而喻,德国无奈接受了。
更多阅读
第21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9)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没有谁比英国更对1929年的经济崩溃捶胸顿足。金本位制崩溃,英镑脱离了金本位制度,英镑再也找不到恢复绝对强势地位的机会,它标志着英镑作为世界的主要货币,开始走向衰落。 经济大萧条最
第20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8)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1929年9月,由于法兰西银行突然从伦敦提走黄金,英国不得不收缩银根。同时,英国可能与黄金脱钩的谣言四起,“高处不胜寒”的股票市场不可能对于这一痛苦的信号无动于衷。 到1929年10月23日
第19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7)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英国以金本位制度为撒手锏拖延时代末日的来临,时刻提防任何威胁英镑领袖地位的不利因素。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再次打破了英国的如意算盘。 1929年,世界经济刚刚从一战
第18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6)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其实,早在1918年1月,战争结局尚未明朗时,英国政府就任命战后货币与外汇委员会由英格兰银行行长孔立夫领导,制定3英镑17先令10?5便士兑1盎司0?917纯度黄金的旧汇率,以恢复英镑同黄金的可兑换
第17节:第一章远去的“日不落”背影(15)
系列专题:《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货币变局》 政府,公民和居民同时出现赤字,这在宏观经济学上是整个国家体系即将崩溃的信号,德国政府被逼到绝路,只得采取饮鸩止渴的自救方式——增发纸币。为了给不满的工人增发工资,政府不得不增发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