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例如,某人某日清晨突然发现洗发精已经用尽,无奈之下他只能以香皂代之,随后便匆匆赶往公司上班。这种情况下,虽然公司没有任何一位同事察觉到此事,但他却自己发牢骚说"badhairday",即典型的不打自招。事实上,别人根本不会关心你用的是洗发精,还是香皂,甚至不会关心你洗没洗头,但这一天,你总会觉得别人一直在盯着你的头发看,并因此妄断--他们一定会发现我用香皂代替洗发精的事情。那么,这种情况仅限于头发问题吗? 每日上班,上班族最大的烦恼就是--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呢?虽然衣柜中挂满了各式衣物,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没有一件衣服是能够穿得出去的,在人前时,他们会一直为此感到非常的难为情。在他们看来,连续数日都穿同一件衣服,别人一定会看出来,一定会因此而笑话自己,所以刚一下班,他们就会跑到百货公司去购买衣物。但难道这就是长久之计吗?虽然衣柜中衣物满满,可一到早上就又会觉得无衣可穿,又会跑去买衣服。同样,鞋、手提包等装饰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种错觉属于一种心理现象,其名为"照明效果(spotlighteffect)"。我们知道,话剧舞台上的主角,自头到脚总是会被各种照明灯照射着。圆圆的灯光会随着主角的步伐移动,观众因此才能看清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乃至瞬间的感情流露。此时此刻,演员的着装、口中的台词、动作表情,都会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常受照明灯环绕的明星,身边总是会有形象设计师如影随形,悉心为明星打造形象。我想,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不过,现实中的我们并不是话剧舞台上的主角,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自己与明星一样,生活在各种灯光的照射之下,因此他们对于别人的目光会过度地敏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康奈尔大学教授--托马斯·季洛维齐的实验,它会告诉我们"照明效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不知道40岁以上的读者,是否还记得美国歌手巴瑞·曼尼洛,我估计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他与奥莉薇亚·纽顿强同唱的"Thiscan‘tbereal"。巴瑞·曼尼洛虽然未曾受到音乐评论家们的好评,但他却创下了"唱片全球狂售7000万张"的傲人记录。后来,他又为几个电视广告创作了一些音乐,并且偶尔也会亲自参加演唱活动,但他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在当时的大学生看来,身穿印有 曼尼洛头像的T恤,简直就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