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7)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季洛维奇教授在实验中,要求一名学生身穿印有曼尼洛头像的T恤,进入有4-6名学生在做实验的实验室。在此停留片刻以后,教授让这名学生猜测,他在实验室见过的几名学生中,有几人会注意到他穿的是"曼尼洛"T恤。当得到答案以后,季洛维奇教授再次来到实验室,询问这里的学生--"刚才进来那人穿的是什么T恤?"借以对比数据反差,实验结果如下:
穿T恤的学生预测,有46%的学生会看出自己穿的是"曼尼洛"T恤;但事实上,只有23%的学生回答"他穿了印有曼尼洛头像的T恤。" 随后,季洛维奇教授又让一名学生,分别穿印有喜剧演员杰瑞·宋飞,及黑人人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牧师的T恤,以相同方式,反复进行了这一实验。 实验结果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能够记住对方穿何种衣服的学生,实际上只占了8%的比例,但穿T恤者预测的数据却是48%。 偶尔,我们也会担心"穿这种衣服该怎么入场呢"、"这双鞋与衣裤不搭配啊",但是要知道,这种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尤其,当你的顾虑别人根本不会在意时,例如袜子的花式或皮鞋尖的角度等等,你又何需去理会它呢? 我们一直觉得别人在注视着自己,其实注视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可以这样说,是我们自己在心中安置了监视器,将自己监控起来,但却误把别人当成了监控者。现在,是我们关掉监视器开关的时候了,如果能够将自己从"世界中心"的位置上低调挪出,我们又怎会再为小事而抓狂呢? "你不了解我,但我了解你" 如果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即"我非常了解别人,但别人却不够了解我"。我们普遍认为,自己在看待别人时,非常的客观、公正;而别人在看待我们时,则往往会出现偏差,误会便由此而产生。同时,我们会一直坚信,虽然自己时常被人误会、被人歪曲,但自己却"非常地了解他"。 这种误会同样会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上。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受到了其他国家、民族的曲解,而我们却非常地了解他们。我们虽然义愤填膺地说"日本人并不了解我们"、"碧姬·巴铎了解我们的民族吗?竟然就这样把我们列为野蛮人",但我们对于其他文化存在多少误解,自己却毫无感觉。 为了对"我非常了解你,但你并不了解我"的想法做一个深入剖析,笔者及团队进行了如下实验。[6]在实验中,我们向参与者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有机会与陌生人见面十次,你认为自己到第几次时,能够准确了解对方?二,你认为对方与自己见几次面以后,才能准确了解自己。前提是,两人初次见面,此前对对方根本一无所知。
更多阅读
第14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9)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描述他人时,我们倾向于针对对方性格、信念这种内在因素,去做说明;但轮到自己时,我们就会使用情境因素来解释自身行为。[7]例如,"你"没有守约,就是因为你没有责任感,但"我"迟到则是因为塞车
第13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8)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了解对方的用时,一定会少于对方了解自己所需花费的时间。也就是说,站在"我"的立场上看,别人是一个"单纯的存在"、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的;而"我",则是一
第12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7)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季洛维奇教授在实验中,要求一名学生身穿印有曼尼洛头像的T恤,进入有4-6名学生在做实验的实验室。在此停留片刻以后,教授让这名学生猜测,他在实验室见过的几名学生中,有几人会注意到他
第11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6)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例如,某人某日清晨突然发现洗发精已经用尽,无奈之下他只能以香皂代之,随后便匆匆赶往公司上班。这种情况下,虽然公司没有任何一位同事察觉到此事,但他却自己发牢骚说"badhairday",即典
第10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5)
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2)这个词能表现出乔治·布什总统的品行吗? 3)这个词是大写的吗? 4)这个词是Rude(粗野的、粗鲁的、无礼的)的同义词吗? 如果你表示同意,就按"P",如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