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皈依某种宗教时,相同的心理机制也会产生作用。例如,基督教徒总是会说自己在信奉上帝以前,甚至连一只虫子都不如,并且坚信皈依以后,自己已经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就是这样, 人们为了将现在的自己看做是"优胜者",宁愿将过去的自己看成是"傻瓜"。 最早通过实验验证"抹杀过去"现象的人,是心理学家迈克尔·昆威和迈克尔·罗斯教授。[5]二人以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实施了一种"学习技巧训练计划"。计划开始前,他们首先让每名大学生对自己具备的学习技巧进行了一番自我评价。待为期三周的训练计划结束以后,两位教授又让大学生们重新评价了他们现在的学习技巧,并要求他们回忆,计划开始前自己对当初的学习技巧是如何作出评价的。 结果,学生们此时对于计划开始前自身学习技巧的评价,远比当时更为糟糕。这是因为他们太期望这次训练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技巧了,为了证明自己的提高,他们只有尽可能去贬低过去的自己。 大学时期,我在做家教时也曾遇到过类似状况。当时,在我辅导的学生中,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确实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也有一些却丝毫不见起色。前者自然是皆大欢喜,而后者,无论是对于学生家长、作为老师的我、学生本人以及中介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处于这种尴尬的局面中,我们总是能够找到一种既可维持彼此面子,又能维护课外辅导正确性的妙策,即贬低学生在请家教以前的学习态度--"他以前在书桌前连30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至少能安静地学一个小时了"。事实上,如果能够以牺牲过去的方式,突出现在的自己,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样去做。
![第20节:现在的心态--歪曲过去和未来的理由(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3125872457.jpeg)
与此相反,有时人们还会选择以夸大过去的方式,来抚慰自己现在的寒酸。离开拳坛的拳击手总是会回顾自己的全盛时期、回想自己斩获拳王金腰带的瞬间;当平凡的大学生再也无法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是"天才"时,他们回忆最多的,就是自己广受欢迎的高中时期。其实,"回顾荣耀"一事原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在回想的过程中总是会将过去比实际中更为夸张、更为美好地再现出来。 退掉尖锐牙齿的我们,如今只能依靠回忆过去曾拥有多么尖利、多么强硬的牙齿,来保护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过去的再现,想象得比实际中更为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