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要想拥有智能型经济生活,就应从拒绝为"钱"取名开始,尤其是"外财"这一名称,我们要坚决躲避。但是,如果"外财"在我们的意识中已经挥之不去,那么,不妨按照社会心理学者托马斯·季洛维奇的建议来做做看。"将外财存入银行,就存两个星期。" 钱存放在银行的这段期间,就会自然从"外财"变为"存款",经历一次"心中洗钱"以后,无须怎样坚决的努力,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珍惜那些钱。 小财 同样不够智慧、其程度与外财不相伯仲的名字就是"小财"。"小财"是指那些数额较小的资金,从被贴上"小财"之名起,这笔钱就很难逃脱被轻易消费的命运了。
![第30节:名字心态--智慧的诽谤者(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31123206782.jpeg)
我的家人常去某一教堂,那里的教父每逢月末都会向教徒们推荐宣传冥想用的月刊,这时他总是会说:"将买一杯咖啡的钱节省下来,就能买到这本书。" 事实上,即使他不这么说,虔诚的教徒同样也会去购买此书,因为他们有着虔诚的信念。但相对于我们这种"表面上的教徒"而言,"只是一杯咖啡的钱"确实会令我们心有所动,这就如同36000元/年与3000/月虽是同一个意思,但带给人的感觉却有所不同一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我们带来两种不同的心态。购买心态在受到月订购价的刺激以后,我们就会将这笔钱看成是微不足道的小钱,就会把它当作小财对待。 很自然地,喜欢喝星巴克咖啡的人与喜欢坐出租车的人都会这样想--"省下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了"、"做一天地铁就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月刊一年的总价是相同的,但若把这个价格以月份为单位重新进行组织,人们就会将这笔支出与意识中的小支出作比较,认为它是一种小财。 事实上,确有一项报告证实,较之出示年订购价,出示每本单价能够提高10%~40%的订购率。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杂志选择出示每本单价,而不是年订购价,其原因就在于此。采用相同原理进行促销的还有近期的健康保险广告,这些广告中经常会出现"一天**元,就能摆脱所有的担心"等说辞。因为保险机构知道,如果人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健康保险的总额,势必会觉得这是"一大笔钱",会因此产生一些负担;但如果把这一价格以"日"为单位,重新组织、展示的话,人们就会认为这只是一笔"小财",只是在自动售货机上买一杯咖啡的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