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某公司员工,经公司领导层研究决定,准备将其派往海外工作一年。得到这份美差以后,该员工非但没有喜上眉梢,反而陷入了深深地苦恼之中:是卖掉现有的房屋--位于江北地区的楼房(市价5亿韩元),然后购买江南地区(比江北地区繁华)略贵的住宅呢?还是将现有的房屋出租出去呢?为此,他征求了很多同事的意见。结果同事们一致认为--在江南地区买房子更划算,他们甚至当面驳斥道"这根本就是没有必要考虑的事情!"可是,这名员工在几经考虑以后,最终还是决定将房子出租,随即便出国了。 是不是因为该员工太胆小、太谨慎,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于他本人而言,江北的楼房属于"现有状态",但对于同事们而言,江北的楼房仅仅是"中立方案"。如果该员工能够将自己的状况换种方法描述--目前拥有5亿韩元现金、被派遣到海外工作一年的人,或许他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 "现有状态"心理值得我们关注的理由也就在此。人生在世,我们必须面对无数选择:该读哪类报纸、该喝哪种牌子的牛奶、该买什么品牌的手机、该选择什么车、该入哪类保险……然而,我们每次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大多未能将现有的产品及服务重新构架,所以便一直继续维持着同样的产品和服务。 其实,最智慧的方法,就是将处于"现有状态"的所有方案都定义为"中立方案",然后重新加以选择。现有的物品、服务甚至是职业,只要将这些作为"中立方案",对其重新构架,你的人生必将全然不同。 赠予效应 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H.泰勒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时,将印有大学标致的茶杯,分给了一部分同学。因为得到茶杯的同学是从全体学生中随意抽取出来的,所以没有任何依据说,得到杯子的学生就特别贪心、或是特别喜欢茶杯。 随后,理查德·H.泰勒教授召开了所谓的拍卖会。他让得到杯子的同学写出,自己最低愿意以怎样的价位将茶杯出售给其他同学;同时,他又让没有得到茶杯的同学写出,自己愿意以怎样的价位购买茶杯。这一实验,为理查德·H.泰勒教授带来了非常有趣的结果。

拥有茶杯的同学给出的平均出售价,是5.2美元;而愿意买茶杯的同学给出的平均购买价,只有2.75美元。为什么在同一种杯子面前,卖家会写出比买家更高的价位呢?而且这些杯子并不是花钱买来的,不应该有"回本心理"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