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第一章 霸图基业(1989~1996年) 霸图基业,山高绝顶,才可为峰。 煤海“情缘” 南海椰风送客行,万泉惜别草青青。 天涯柳绿相思在,故里花红不了情。煤海恋,旧时盟,初衷不改是心声。 归来还我乌金愿,梦绕当年万里程。这是刘明善在1988年填写的一首《浣溪沙》,题目是《别海南》。煤海情深,乌金心愿,一直是这位改革者毕生的信念。 历史的创造离不开书写历史的人。现在,让我们回到过去,揭开历史的面纱,回顾这段刘明善与新集不得不说的故事…… 凤都煤城

亘古传言: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自古以来,凡有凤凰栖息的地方,都被视作风水宝地。“五经”之一的《尚书·益稷》篇说:“《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悠悠千年,凤凰的传说愈演愈烈,但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从地底下冒出来。 直到近代,科学发展,矿业振兴,守着近一千万平方千米土地的中华民族猛然发现所谓“宝贝”,并不是什么金元宝,而是国家振兴、家乡致富的矿石。于是,那些流传着凤凰栖息的传说的地方,霎时热闹了起来。 淮南,中华大地、淮河中游的一座古城;一片黑色的土地,背负着古老与沉重的岁月。 淮南有多古老?谁也说不清,总之这里早就发现了商朝的遗物。而西周时分封诸侯,这里是有名的州来子国。在后来,淮南又被楚国占据,直到汉朝建立,这里第一次被称作“淮南国”。古代久负盛名的典籍《淮南子》,正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所著。 淮南有座山,叫做八公山。这座山海拔仅仅241米,却如雷贯耳。据说,那位淮南王刘安就是在这里成为的神仙,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传说,从此为八公山、为淮南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还是这座山,成就了东晋宰相谢安一世英明。谢安和前来侵略的苻坚于淮南城外的淝水摆下阵势。晋军虽然人少,但谢安略施小计,苻坚大败而逃。成惊弓之鸟的苻坚望着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前来追赶的晋军,于是有了那句著名的成语:草木皆兵。 这段历史,让八公山更加神了。总有当地人说,在八公山附近见过凤凰。传说一代传一代,从南北朝并立,到隋唐五代,再到宋元明清,传言越发真实,于是远近的人都深信不疑:淮南真是块宝地,凤凰都来栖息! 于是,淮南城里有凤凰的地方干脆就被叫做“凤台”,即今天的凤台县。这里风光秀丽、气候适宜、长淮如练,民风淳朴,良田万顷,物产丰富,是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故乡。地灵必出人杰,历史上凤台人才辈出,有祖孙俩在秦国当宰相的甘茂与甘罗,其中甘罗十二岁就当了宰相;有三国时候的东吴大将周泰;还有宋代的宰相吕夷简。司马光7岁时在这里砸缸救过人,清代的大学者李兆洛在这里当过父母官,近代则出过淮军著名将领岳相如、语言学家张涤华、诗人荒芜。还有那首传唱了几代人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是凤台人方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