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刘明善连夜起草《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支持?》,投书中央书记处。一周不到,担任副总理的万里批示下,中央劳动部直拨630人的招工指标。此举可见,刘明善的人格特点及爆发力。人是要到了,矛盾也就此埋下。 矛盾的高潮出现在1984年。刘明善处处受阻,直到有一天,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来视察谢一矿,给出了“谢一矿的经验要推广”的评语,纷纷议论才平息下去。谢一矿,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红旗矿。 不管怎样,刘明善当了十年的矿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谢一矿的改革,也成为后来他大刀阔斧在矿业领域进行改革的牛刀小试。 1987:淮南要建新集矿 时间又过了十年。1987年,淮南要筹建新集煤矿。 如今,谈论中国崛起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炫目的进出口贸易数字,华丽的城市地产建设,国家为农民免了农业税,为孩子们免了学费,为汽车免了养路费,这些都让中国的改革开放变得如此触手可及。 但是一定要记得,中国的崛起,是靠着工业提供的动力,为工业提供动力的是燃料。而20世纪80年代,整个淮南矿务局一年的煤炭产量不过千万多吨。 从高层到基层都明白,煤不够用了。 凤台下,淮南边,不是号称煤山煤海吗?为什么产量如此之低? 产量上不去,人员流动不起来,不仅不能更好地把煤炭资源运到东部发达地区支援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更不能让驻守了煤矿两千年的凤台人民富起来。还有什么比“捧着金饭碗乞讨”更令人郁闷的事情呢? 老百姓急,政府急,挖煤的人更着急。 1978年,政府在淮南成立了“两淮煤矿建设会战总指挥部”,开始勘探找煤。淮南市的老领导段金波放出豪言:“我们这些老头子,为了开发能源,振兴我们的经济,累死了都愿意。否则我们无法向子孙交代!” 1984年春天,谢一矿矿长刘明善带着一帮人马到凤台,打算用自己的人力物力再给凤台开采一个年产几十万吨的煤矿。 当时凤台县经济很不发达,虽想让刘明善来挖煤,但县上财政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开发。为此,刘明善和凤台领导跑到临近的南京寻找帮助。谢一矿“红旗矿”的身份、刘明善的能力和县领导的诚恳打动了南京的一个合作方。甲方乙方草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总投资额一亿人民币,南京出资七千万元。然而,最终合作夭折。刘明善甚至不知道究竟是哪方面出了差错。
![第16节:霸图基业(1989~1996年)(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12996534368.jpeg)
困难仍在继续,时间却不等人。各地小煤窑层出不穷,政府监管日显艰难。1987年3月2日,一个非法开采的小煤窑发生透水事故,导致临矿的一对小矿井被水淹没,十二名矿工遇难,国营通配煤矿新庄孜矿被迫停产。这就是当时震惊当地的“三二事故”。 事故一出,国家派出了“三二事故”调查组。一调查才发现,当地的小煤窑已经超过200多个了,其中160个是非法或不符合安全生产规范的。此时,恰好发生了令一代人记忆犹新的大兴安岭火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安全是国家崛起的保护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