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7月1日,新集煤矿35kV输电线路接通。月底,第一台钻机正式开钻。 8月2日,淮南市市长宋长汉在市政府第十四次常务会议上听取刘明善的汇报,并指出:狠抓今年,确保明年;拓宽道路,筹集资金;组织会战,争取工期。当时的宋市长还并没有想到,“确保明年”的企盼竟然在年前变成现实。 10月13日,副井开始打冻结孔,三台钻机相继开工。 三天后,主井开始冻结。 11月22日,省计划委员会调查新集开工情况,原预期在第二年正式开工的调查人员惊喜地发现,年底就可开工。这才有了11月23日省计委发布的1989—685号文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新集煤矿年内可正式开工建设。 12月12日,已经打完了32孔的主井冻结工程胜利交圈。晚上,主井井筒试挖。当第一罐黄土缓缓提升时,井口一片欢呼,鞭炮响声震彻旷野。 一周之后,出版的安徽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头版刊登记者的报道:《淮南新集煤矿筹备工作一路顺风》,这是省级报刊刊登新集事迹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后来的事情证明,这篇报道只是众多媒体聚焦的起点。 《易经》云:“劳谦君子,有终吉。”历史或许更愿意把日期定格在12月26日——这1989年即将结束的日子,开工典礼隆重举行。 铭刻1989这一年 1989年,中国的改革似乎遇到了问题。 人们对物质的崇拜发挥到了极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改革的第十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 社论发表那天,有些凄凉。细雨夹着小雪,淅淅沥沥,弥漫在北方大部分地区。 斗转星移,将时空的镜头转向安徽淮南,一切似乎换了人间。1989年,刘明善带领新集人创造了中国煤矿建设史上的一项奇迹:四个当年——当年立项、当年准备、当年开工、当年有进度。后来,在众多媒体报道中,这被称作“新集速度”。其实,这可以被称作“刘明善速度”,也可以称作“改革速度”。 “文革”十年的停滞,改革初期保守与反保守,中国人从近乎癫狂的政治狂热中渐次醒来,贫穷犹如芒刺穿透复活不久的肌肤。此时,速度,意味着把失去的时间找补回来。它成为20世纪80年代改革家最上心的要素。
![第26节:霸图基业(1989~1996年)(1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12720918050.jpeg)
为了纪念这次奇迹,新集人在初见规模的新集煤矿隆重召开了开工典礼大会。大会既是对新集速度的总结,更是下一步正式开工的准备,正所谓“承上启下”。 回忆当时,真是幸福的一天。上级的贺电雪片一样飞来,其中有一直支持新集的安徽省省委书记卢荣景,有关注新集的煤炭部的老部长高扬文,还有曾经雄心勃勃在新集建立“东方鲁尔”的全国人大常委杨纪柯,甚至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锲也发来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