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从数字上看,10年变6年半,确是奇迹。可从工人们的干劲上来看,这是鲜活的“人创造的奇迹”。 “中国能源系统改革之星” 时光荏苒,刘明善在新集已经第七年。七年之长,刘明善却觉得光阴似箭、时不我待。 ?新集矿区十年要事纪略,1994年。七年,刘明善与新集人见证了新集的奇迹,截至新集“三驾马车”全部驶上高速公路:新集一矿,设计能力90万吨,当年年产量突破300万吨; 新集花家湖矿,设计能力150万吨,当年年产量300万吨; 新集八里塘矿,设计能力62万吨,当年正式投产。六年半,拿下一个660万吨的大煤矿。海内外开始盛传“新集奇迹”! 有人说:人类的星球有两个世界,一个可以用尺子丈量,另一个则是用心去感知。而当用“心”的尺子丈量一番新集后,无不为其成就而炫目。1996年1月16日,美国合众社刊登了记者邦斯伯格的一篇经济特稿:《中国煤矿改革取得成绩——“九五”期间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第37节:霸图基业(1989~1996年)(2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12563832372.jpeg)
2月14日,新华社的《参考消息》转载了该文,文章这样说:“学习新集”——这或许成了中国煤矿工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中国其他煤矿都希望跟上这个中国能源系统改革之星飞奔的速度。 由于煤炭继续供不应求,中国的煤炭部门今年必须在资金筹集和资本结构两方面加速改革。因此,新集煤矿被当作样板。官员们说,这个大型煤矿面积为50万平方英里,储量达26亿吨。由于正在实行的改革措施,新集煤矿去年的产量猛增到270万吨,相当于1994年的三倍。中国许多新煤矿在建成后最初几年里一般完不成预定的生产配额,新集煤矿的经验表明,加速生产和利润的再投资是尽快取得成效的关键。中国政府今年将在新集召开一次会议,以便使其他煤矿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向他们学习。 ……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准备开发两淮煤田。但是,计划体制建井的速度和建井模式,首先是要立项,然后项目核准,核准后有了资金基建队伍先进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把矿井建成,生产的人接过来,一个矿井才算正常运转。建一个矿井没有十年到十二年是拿不下的。新集却是在安全严格把控下,边建矿边出煤,出了煤自我造血再投入基建。所以,当同行业一吨煤造价高达1000多元钱时,新集只有别人的1/3到1/4。 新集用1/3的人力,1/3的投资,六年半走完了过去十年至十二年才能走完的路。媒体的视角,往往更能清晰地反映出报道对象的处境。美国合众社的文章其实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夸耀“新集奇迹”,而是重在描述新集的地位——“中国能源系统改革之星”。之所以新集能够成为这颗明亮的星,正是因为在“资金募集”和“资本结构”方面的改革。 新集人清楚,尽管从凤台县一直到煤炭部,都有文章来谈论新集的“奇迹”。可是真正重要的是“奇迹”前面的定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