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吉利收购沃尔沃
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各不相同,甚至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于企业的创始发轫、发展,决定着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
因此,面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质疑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的屏障如何突破,文化的羁绊如何打开。
当我问丰田中国的矶贝匡志,他是否能够脱离丰田,再创造一家能够和丰田相竞争的公司时,他予以否认。其实,即使他已经在丰田工作了很多年,对于丰田的制度已经非常了解,但是他依然不能脱离开这个企业的文化去创造另外一个成功。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有时候也是文化的陷阱。当一家企业在上升期的时候,企业的文化能够帮助企业达到更加的成功。反之,当企业经过了成熟期,显示出衰退迹象的时候,文化就成了企业效率和革新的巨大障碍。
沃尔沃有着80多年的历史,素以安全性著称于世,位于别具一格的瑞典,沃尔沃是瑞典人的骄傲,后来底特律文化的介入,以及福特收购沃尔沃,都没有改变沃尔沃植根于瑞典的文化情结。
就像一名瑞典官方的一名官员所说:“沃尔沃在瑞典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的根在瑞典。虽然它有可能到中国生产,但其所有的研发核心的设计都在瑞典,不可能被移植。”
瑞典、北欧、80多年、安全性、工会、国宝、民族工业,这也许就是沃尔沃文化的关键部分。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远远不是这些词汇所能表达的出。
而在一部分人看来,只有着年轻的历史的,一直以生产中低端车型为主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汽车,如何能够面对高贵、优雅的沃尔沃。
而且,强大的美国文化体制下的具有百年历史的福特汽车尚且不能让沃尔沃脱胎换骨,吉利行吗?
再回想1990年代,宝马收购罗孚大败亏输,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本的强势,最终没有能够弥补文化的裂缝。而堪称经典的世纪合并大作戴克最终也不得不分手而终。
吉利,凭什么收购沃尔沃?凭什么整合沃尔沃?
不过,这里有一个观察问题的哲学错误,一直被几乎所aihuau.com有人引以为据,就是更多的人看待两者的文化不同是站在静态的角度去观察,是把处于不同阶段的文化放到同一阶段去比较。
如果从动态的角度去看,沃尔沃的80多年的文化具有历史的悠久的同时,却也隐藏了许多这样那样的痼疾,正是这些痼疾才使得沃尔沃走到今天的经营困境,再以历史悠久而自豪,恐怕永远不会走出低谷,沃尔沃是时候需要改变了,是改变目前的文化,注入新鲜文化的时候了。
而吉利虽然历史发展比较短,但是其依靠的中国历史文化却更悠久,其依靠的市场更庞大,其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仍然虎虎生风。
吉利收购沃尔沃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他们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和发展阶段,恰恰因此,这种收购才能更能够出现打破旧律、创造新型的融合文化。
其实,文化不是大而空,文化是人,是体制,是历史,是一款款的产品走向市场后逐渐累积形成的。当这种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惯性,这种惯性有时候往往就阻碍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因而惯性就成了惰性。
因此,中国市场背景下的吉利介入沃尔沃的未来,应该可以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这种发挥不是要消灭沃尔沃,而是需要保留沃尔沃,并保证这个品牌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增值,实现创新,实现发展。
李书福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一直承诺要为沃尔沃保留更多独立。
但是相对独立的运作并不等于不合作,不改变!
要改变目前沃尔沃的经营困境,必须作出改变。一味地强调所谓的文化坚持和品牌独立,是没有前景的。
收购是给了资本的支持,但是随着资本的支持,需要作出更多的能够实现共赢的结果。让吉利实现投资的价值,让沃尔沃走出困境,这才是最好的一个目标。否则,文化的坚持的结果必然是消亡。
比如,沃尔沃需要开发加强市场的定位,加强成本的管理,同时也对吉利品牌下的产品作出技术的支持,实现两个品牌系列的互补和共赢。
达成双方的认同实现收购成功是吉利与沃尔沃向前迈出了很好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在并购之后,如何实现文化的互相融合和促进,才是真正让收购变成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