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舞马衔杯”只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传说。近日,这种源自唐代、湮灭在千年时光中的著名马术技艺,重新在西安复活了。 10月中下旬,在一群驯马姑娘的精心调教下,经过训练的马儿们衔起杯碗、时而凌空扬蹄、时而翩翩起舞,让人们第一次见识到失传千年后“舞马衔杯”绝技。据介绍,包括“舞马衔杯”在内的“关中传统驯马技艺”,刚刚入选陕西省第四批“非遗”名录,这种特殊而神秘的技艺,今后也将完整地流传下去。 “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敢想敢拼的勇气和魄力。”陕西汉唐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兵坦言。 重现唐代“舞马衔杯” 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里,“关中传统驯马技艺”项目中的“舞马衔杯”技艺体现了盛唐马术的精湛。 根据史料记载,“舞马衔杯”是唐代著名的宫廷马术技艺。《明皇杂录》中写道,唐玄宗时,宫中养了几百匹舞马,玄宗经常亲自训练。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时,数百匹舞马披金戴银在盛大的寿宴上起舞助兴。唐代文人如杜甫等都曾留下诗句,记录这壮观的一幕。

10月17日上午,在大明宫遗址公园麟德殿前一片柔软的泥土地上,一场美妙的盛唐马术正在进行,5位穿着唐装的武士和他们的爱马驰骋在驯马场内,舞马衔杯、侧横步、单腿跪地……这些已经快要失传已久的绝技在此一一展现。“马具参考了唐朝的样式,是特别制作的。”王兵说。 而著名的“舞马衔杯”动作难点众多,首先是要让马能够一听到命令就坐下,“开始真是很难,没掌握诀窍的时候靠人力硬压,可人怎么比得过马呢?”后来,王兵跟老艺人反复研究、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个动作练了四年多。”王兵说,“驯马时播放的乐曲也是古代乐曲,据记载当时主要的舞马乐曲有《圣代升平曲》《倾杯乐》等几首,但是以《倾杯乐》最有名。” 贵族运动平民化 王兵出生在“汉唐皇家牧马故乡”渭南大荔县,少年时代就对养马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他经常常混迹于生产队中,接触到了全套的“关中传统驯养马技艺”,从马匹的饲养、医治到对于生马上人、驾车的训练以及钉马掌的全套技术,无不耳濡目染。 正是因为对马的喜爱,2002年,王兵辞掉了中国银行的正式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关中传统驯马技艺”的传承中,走访了渭南很多驯马老艺人,搜集到大量资料,再结合史书、考古方面的研究,终于整理出一套系统的“关中传统驯马技艺”。 2004年初,马场事业陷入低谷,传承遇到了瓶颈。而且,马场原有的17匹马,由于伤病和意外,活下来的仅有8匹,马场员工也仅剩王兵的徒弟潘大利。可是,王兵从未想过放弃。 2005年,王兵接到了大雁塔景区管理方对于骑兵训练的邀请,让他负责大雁塔广场的巡游工作。同年,王兵的公司参加了西安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开园仪式的礼仪活动,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如今,王兵的马术俱乐部拥有40匹马,300多名会员。“未来,我们计划投资建立‘马文化博物馆’,同时,我们将依托西安独特的文化历史资源,拍摄与马文化有关的纪录片。” 目前,“关中传统驯育马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民俗文化专家傅功振表示,“关中传统驯马技艺”因为特殊、而且特别珍贵,失传年代特别久,所以这次并未经过市级非遗的程序,经专家评审特批破格申报为省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