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分享企业家成功心得:中国商人 新晋商》
思路决定出路,希望在于追求。 巩固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郭华档案 楼东村党支部书记,工贸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楼东俊安煤气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孝义市政协名誉副主席,山西省八 、九、 十届人大代表,山西品牌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98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厂长(经理 董事长)。 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 2004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优秀企业家。 陈忠孝:功自心诚 利从义来 山西潞安常平集团:以企带村修筑共富之路 速写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是古训。 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是常理。 陈忠孝,从一条艰难的创业路上默默走来,整整奋斗数十年,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脚印,汇集在一起,像一条河,像一条路。 陈忠孝的创业之路是成功的,常平集团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成为一家集冶金、建材、化工、煤气发电、农业综合开发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下属30余个企业。2007年实现产值50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亿元,连续6年入围全省工业企业30强、全国成长企业1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忠孝,用更多的努力去关注民生,为实现以企带村,村企互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出自己近乎全部的力量。 这无疑是一串永远抹不掉的脚印,这不是一般的脚印,这是历史巨足留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业绩;这串长长的脚印代表着中国农民从昨天走向明天,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这串长长的脚印预示着21世纪中国农村的巨变和中国经济的腾飞。 回眸创业路 历史的足迹是由时间的雕刀刻下的,留下的是回忆,开启的是未来。 1953年8月,陈忠孝出生在壶关县常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兄妹5人,家境贫寒。 贫穷的磨难,就像驴子磨磨,几代人都无力翻转。
![太原新晋商国旅 第33节:中国商人 新晋商(3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32264916263.jpeg)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年轻的陈忠孝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中国8亿靠天吃饭的农民,百年来难得的一次机遇。 1980年3月,年仅27岁的陈忠孝在去外地出了次差归来后眼界大开,决定创业。 经过一番调查,他初步打算建一个投资较少的砖厂。陈忠孝带着乡亲们提着马灯,花了七天七夜点火砌窑。虽说借来了县水泥厂废弃的大烟囱,可砌窑的砖买不起,陈忠孝发动群众夯土坯代替。土坯窑建成后,县里的技术员都不敢来点火。领头人陈忠孝心惊胆颤地点燃了一捆玉米,只听轰的一声,借来的废烟囱里冒烟了。 别人7万元才能建成的厂,而陈忠孝只用了1万元就建成投产了。 机砖厂建成后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年底的时候实现利润13万元之多。年底分红兑现时,许多村民手头从没拿过这么多的钱,激动得都哭了,那种场面深深地触动了陈忠孝。 迈开了创业路途上的第一步后,陈忠孝于是在1981年又着手组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小水泥厂。 水泥厂建成后,水泥堆满了仓库,可却没有销路。并不是市场不需要,而是客户不信任一个村办企业能生产出好水泥。 痛定思痛的陈忠孝想,自己现在已经不是埋头耕种的农民了,而是一个志在四方的商人。既然水泥在当地没销路,那就在全国范围内找吧。 当陈忠孝第一次走出山西跑市场后,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内蒙古一家公司对他们的产品做出了公正评价:优质产品,一手包销。 随后陈忠孝又以“滚雪球”的方式,连办了8个小企业,使常平村逐步走上兴工致富的发展道路。 到1990年年底,常平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由改革开放初的56元达到了600元。 可以说陈忠孝成功的关键,顺应形势固然关键,但他身上所特有的顽强的精神品质却是根本,正是有着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再难的事他也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