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分享企业家成功心得:中国商人 新晋商》
长宁的强势速度 进入新世纪,长宁号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1年,以投资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世纪1号炼铁高炉和配套的环保型烧结机为开端,长宁开始告别小焦炉、小高炉,向规模高效、技术密集、节能环保的现代工业方向迈进。 2002年,60万吨焦化一期工程、100万吨炼钢一期工程、世纪2号高炉、11万伏变电站的设计和建设相继铺开。从此,长宁集团的所在地由一个只有数百人的小村庄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地。 2003年,2号高炉和60万吨焦化一期工程相继投产,当年生铁和焦炭的产能比2001年翻了两番还多,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新建的11万伏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电力保证;特别是50万吨炼钢厂的投产,结束了长宁有铁无钢的历史,实现了由“铁”飞跃到“钢”的梦想。长宁钢铁有限公司因此应运而生,于7月9日正式成立。

2004年,长宁公司的产业链向上下游同时延伸。上游延伸至原煤,通过控股沁源三义煤矿,使企业有了优质稳定的焦煤资源;下游向轧钢延伸,动工新建了晋东南地区首条高速线材生产线。 可以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长宁集团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条循环产业链,为企业的永续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上党地区首屈一指的经济龙头企业。 同样是在2004年,李玉政先后被评上“当代潞商”和“山西省劳动模范”。长宁也光荣地跻身于“全省百强民营企业”的行列。 龙生九子的多元化发展 2005年,是长宁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年。这一年,通过对钢铁主业实行一体化经营和投巨资改造,钢材的产业链条由松散型变成紧密型,流水型产业链的集约优势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这一年,总投资达1.5亿元的40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和2×6MW煤气余热发电厂相继竣工投产,特别是长宁高线作为长治市“百强调产”的重点工程,不仅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填补了晋东南地区没有高线生产厂家的空白。 这一年,长宁跨行业兼并了长治市中宝制药有限公司,通过注资和派驻管理团队,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国企焕发了生机,形成了年产3万个10亿单位庆大霉素原粉的生产能力。 这一年,长宁的销售收入达11.14亿元,首次突破了10亿元大关,这一年,李玉政被评为了“2005年度长治十大经济新闻人物”,荣膺“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山西省青年实业家”的殊荣。 2006年,长宁人进行了机烧技改,提升了铁前系统的产量和效益;为炼钢厂新上了的储氧设备,解决了制约炼钢产量的瓶颈;完成了高线二期工程,轧钢能力由40万吨跃升至60万吨,从而使钢铁主产业链条的工艺更趋平衡。 在6月份“沪洽会”上,又与国内行业前沿的上海医药集团达成技术合作协议,为做大做强中宝制药、为医药产品迈出国门创造了条件。 至此,长宁集团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功,企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均对于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盈利能力固然关键,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是评价企业是否可以长存的根本。多元化发展为长宁集团在规避风险,永续经营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年,长宁在当年“山西省100强企业”的排位由上年的第95位上升至第58位,多元化发展的优势立杆见影。 时至今日,长宁集团形成了煤焦电铁钢材的循环产业链条,具备了流水型产业链的集约优势,成为了资源共享、互为依托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实现了规模、实力和效益的扩张。2005、2006、2007三年销售收入相继突破10亿元、15亿元、17亿元3个大关, 2007上缴税金7100多万元,在“山西省100强企业”中列第47位。 公司多次被省、市、区授予“优秀企业”、“明星企业”“百强调产明星企业”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西省民营企业诚信纳税先进单位”。连续多年入围“全省百强民营企业”、“山西省100强企业”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