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企业篇)》
第三个项目是2007年的一个奥运配套项目,是一个十万吨的MBR项目,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来说,这也是目前在运行的最大的一个MBR项目,这也说明了我们碧水源的实力,我们比主要的竞争对手吉利、西门子项目做得更大。
![第37节:碧水源:一个未来企业的样本(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5030138497050.jpeg)
中国“水处理”遭遇了怎样的双重境遇? 我们国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今大家对水处理的重视程度非常不统一。比如说我们碧水源收入里边70%都是政府项目,企业项目还是比较少。我们国家好多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因为国家一般在环保方面会设定一个标准,企业达到这个标准,或者接近这个标准之后,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如果企业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它应该主动去提高标准,争取排放出品质更高的水。但这个责任如今大部分都由国家承担了,所以说,我们做的好多项目,还是政府投入的相对比较多一些。企业往往只会考虑局部利益,整个社会利益是由政府来考虑的。 除此之外,在北京和外地之间,也有比较大的差距。总的来说,北京比较容易接受新技术,而外地则有一个明显的落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MBR是一个新技术,新理念。一般来说,北京都会率先接受这个理念,但外地要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因为相对来说,北京本身是一个技术发源地,所以说人们对这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速度要快一些,外地都是在看北京,看看你用的情况怎么样,再在当地来试,试完以后才能开始。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新技术在外地大概会有两到三年的滞后时间,比如说北京大规模的应用是2005年,外地则会在2008年才开始,但如今确实也开始了,像我们最近在无锡也启动了这种大的项目,还在南水北调经过的地区也启动了很大的项目。 第二,我觉得我们公司过去并没有过多精力往外扩展,人员或者整个资源的调度都集中在北京,因为单单是一个北京市场我们就忙不过来了,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往外走。 第三,是因为过去的传统技术大家都能做,所以在外地有这种壁垒,很多都是由地方的企业来做,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吧。但如果这些地方一旦采用MBR技术,我觉得我们公司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你比如说我们最近刚刚完成的恒基项目的招标,我们全是跟世界上著名的公司竞争,这也说明了我们的优势和实力。